改善社会民生:农民群众得实惠
绘图:刘念
记者 简承渊
今年已64岁的孙大爷是山东广饶县花官镇草李村的一位农民,2013年在当地政府的安排下到医院进行了一次免费体检。提起这事,孙大爷说:“没想到咱不花钱还能每年体检。”
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说:“保障和改善民生一直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十八大以来,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等主要民生领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大民生投入的力度,老百姓确实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和利益。”
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拥有了更多的财产权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改善民生的根本在于帮助农民增加收入、脱贫致富。近年来,党的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成效显著,农民收入增长已经实现了“十连快”,城乡居民收入之比连续4年下降,由2009年的3.33∶1下降到2013年的3.03∶1。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比上年实际增长9.3%。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保障或者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建立健全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在陕西高陵县湾子乡大夫雷村,村支书梁治成向记者展示了自己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三个证书。他说农民中间流传这样的顺口溜:“手里有了真产权,心里吃了定心丸。兜里有了发展钱,抵押贷款不再难。”
土地确权让农民对土地的承包权有了底气。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说,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使群众对耕地的经营权以法律文本的形式固定下来,打消了群众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土地经营关系不稳定的疑虑,保护了农民的财产权益,也使群众理念发生了转变,不再把土地作为解决温饱的依赖,逐步把土地当做资源经营,通过流转等形式,从土地作业中解放出来,从事二三产业。
基本公共服务更多惠及“三农”
生老病死保障是民生底线。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2013年,中央财政安排农村低保资金506.3亿元,比上年增长17.4%;22.6亿元用于保障57.4万名孤儿和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基本生活;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240元提高到280元,住院费用支付比例提高到70%以上。肾病、肺癌等20种重大疾病保障工作在全国49个试点推开,补偿比达70%;教育经费投入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4%,教育均衡发展初步取得成效……
财政部数据显示,按照中央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切实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要求,2013年中央财政安排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169.63亿元,比2012年增加16.19亿元,增长10.55%。
据介绍,这些资金的使用包括:重点用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基层服务点运行维护、农家书屋出版物补充及更新、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场次补贴、行政村组织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活动等,支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支持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提高农村地区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质量等。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并轨,破除养老“多轨”制迈出第一步
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的“安全网”,也是经济的调节器。
2月2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决定将现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合并实施。意味着城市和农村居民在基本养老保险上身份差异的消失和利益的趋同,这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是我国整个养老制度并轨的第一步。
截至去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已突破2亿,城居保和新农保合并后将使1亿多的老年人受惠,这其中90%以上都是新农保。目前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养老金中位数为每年720元,而城镇及其他居民养老保险的养老金中位数为每年1200元。城乡养老保障制度有效并轨后,随着城乡居民享受到制度上无差别、水平上大致相当的养老保障,城乡居民之间以及城乡居民与城镇职工之间的养老保险待遇差距将会逐渐缩小。
2013年5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
2013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村不能成为留守的农村”、“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饭碗要端在自己手上”的观点中不难看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三农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将会空前加大,农村民生建设迎来了又一个重大战略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