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说的6亿人月收入仅1000元 他们都是谁?
原标题:总理说的6亿人月收入仅1000元,他们都是谁?
新京报快讯(记者 吴为)5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记者会上提到“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引发关注讨论。李克强说,“怎么样保障那些困难群众和受疫情影响新的困难群众的基本民生,我们应该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
月收入仅1000元,用李克强的话说,“在一个中等城市可能租房都困难”。这6亿低收入人群,他们分布在哪里?如何解决他们的收入提高的问题?总理记者会的这个信息,释放了什么信号?
月收入1000元意味着什么?
——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半还少
月收入1000元意味着什么?新京报记者查询了两组关于居民收入的数据,与1000元的月收入数字可以作一些对比。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9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733元,按照这一数字,我国去年居民人均可支配的月收入即为2561元,月收入仅千元,也就意味着比人均可支配月收入的一半还要少。
另一个数字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0年一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7109元。也就是说,如以我国人口14亿粗略计算,排序在第7亿的人,在2020年一季度的月收入为2370元,也低于去年居民人均可支配的月收入2561元。
人社部专咨委委员、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实解释,总理所说的是全国的情况,我国有一半左右人,其收入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收入水平。
“总理的话传递出一个信号,就是有相当规模的老百姓当前遇到了就业收入问题,政府要想办法、并且有办法稳定经济,解决老百姓的问题。”李实说。
低收入群体分布在哪里?
——大部分在农村,城镇中农民工受疫情影响较大
记者查询人社部今年最新公布的全国各地最低工资收入数字,北京市和广东深圳市规定的月最低工资标准最高,为2200元;绝对数字最低的是安徽省第四档月最低工资标准,为1180元。
何为第四档月最低工资标准?人社部相关工作人员向记者解释,有的省份经济发展不平衡,最低工资标准按地区分为好几档,省会城市或发达城市归入第一档,后面还可能有第二档、第三档,甚至第四档最低工资标准。
也就是说,安徽省最不发达地区的“第四档”最低工资标准,即为目前全国各地最低的标准,为1180元。
既然月最低工资标准都已超过千元,那这6亿月收入仅1000元的人群,都分布在哪?
李实认为,这些人群主要集中在农村。一个人月收入1000元,如果三口之家都有收入,那么一个家庭大概在3000元左右。这样收入结构的人群主要分布在农村。
“在城市有最低工资保障,也有低保。家庭月收入在城市低于1000元的不是那么多。”李实说,在城镇,农村来的流动人口也相对有限,尤其是疫情之下,对于城市里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大企业工作的人来说影响较小,受影响大的主要是城市里的农民工群体。
李实进一步解释,收入分配在我国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东西部差距仍然明显,“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有非常强的相关性,收入低于1000元的基本集中在中西部地区。”李实说。
如何解决低收入人群收入问题?
——就业至关重要,同时扩大国内需求
对于解决低收入人群收入的问题,李实认为,关键问题仍然是就业。“不能光靠政府补贴、政府救济,增加就业是增加收入的前提条件,还是要把稳就业、促就业作为更重要的政策选择。”李实说。
今年,就业成为做好“六保”工作的首要工作。李克强昨日在记者会上还明确说到,做好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和保市场主体这前“三保”,就能实现经济的正增长。
可以说,今年就业政策将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生活领域最重要的政策。那么,如何通过就业解决收入的问题?
李实认为,通过放宽制度限制、放宽政策,可以增加就业,比如自主创业、灵活就业,这是可以的。但就业受到整个总需求的影响。“大家都去摆地摊,真正能挣钱的有多少人?毕竟还有一个需求领域。即使在流通领域,搞活一点,促就业、增加收入的作用还是有限的。”
李实认为,需求的问题一方面是外部需求,一方面是内部需求,在当前全球疫情发展的形势下,外部需求是无法控制的。
内部需求如何解决?李实表示,一是怎么能够通过政府加强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还应该有一个经济刺激计划,让大家有信心。李实说:“信心可能是非常重要的。一旦大家没信心,会减少消费,这就减少了需求。”
此外,李实建议,政府应该尽可能地给低收入人群提供救助、补贴。“低收入人群的消费力是很高的,它有一块钱就花一块钱,整个社会救济的对象还是要瞄准低收入人群。”李实说,对于城市中的农民工,这是一个很大的潜在的消费群体。要让这些人有消费的需求,就要解决他们市民化的问题,包括他们住房、就业、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的问题。通过让他们在城镇能够稳定地生活,来提振他们的消费。
“需求领域的问题不断解决,再加上流通领域的搞活,就能发挥出更好的作用,促进居民就业,并且使他们在岗位上能有更高的收入。”李实说。
点击进入专题: 同舟共济·不负韶华-2020年全国两会新浪特别报道责任编辑:田峰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