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钢突破技术瓶颈 积极探索脱硫治污

31.03.2015  18:07

【编者按】

四川省攀枝花市10年前还是“全国十大污染城市”之一,10年后的今天却被评为“全国呼吸十佳城市”,享有“阳光花城”的美誉。攀枝花市如何在10年间实现华丽变身?近日,人民网记者前往这座因钢铁而生的城市,探寻其十年“绿色化”实践之路。

人民网成都3月31日电 (王军)3月24日上午,位于攀钢钒炼铁厂内的新1号烧结机跟往常一样运转着。轰鸣的机器声中,最引人瞩目的是85米高的吸收塔,大量白色烟雾从塔顶排出后,不到半分钟便消散在空中。此时,监控室内的大屏幕上显示,烧结烟气中二氧化硫进口浓度为5461.8mg/Nm3,出口浓度为102.4mg/Nm3,脱硫效率98.1%。这意味着该烧结机的二氧化硫排放限值达到了≤200mg/m3的2015年国家新标准要求。

攀钢为攀枝花市‘贡献’了70%以上的污染,攀钢的治污成绩如何,影响着攀枝花天空透明度和空气质量。”攀枝花市环保局副局长胡建荣的话,道出了该市积极推动支持攀钢脱硫治污的原因。攀枝花市要破解环境污染问题,首先要从攀钢集团为首的大型企业入手。

作为传统的资源型城市,攀枝花市已经开发建设50年,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大气二氧化硫指标长期超标,而目前,攀钢已成功破解钒钛磁铁矿烧结烟气脱硫这一世界性难题。作为攀枝花市最大的企业,这样的技术突破对攀枝花的生态环境建设意义重大。

攀钢新1号烧结机冒出的白烟腾空后,很快消散在空中。(王军 摄)

先生产、后生活” 环保欠账太多

作为上世纪六十年代在“三线建设”中依托资源开发建设起来的一座新兴工业城市,攀枝花因攀钢而生,因攀钢而辉煌。然而,辉煌成就的背后,却是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

在十年前,我们不敢穿白色衬衣,穿半天就成‘花衬衣’,天空也永远是灰蒙蒙的。”攀钢集团副总经理陈勇在1998年提出攀钢必须抓治污工作。2000年起,攀钢加大投入力度,全方位开展废水、废气、烟尘治理,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因攀钢“先生产、后生活”的建设模式,环保欠账太多,对改善攀枝花空气质量的效果甚微。

2005年,攀枝花空气质量达标率仅为44.4%,在国家环保部门监测的113个城市中,空气质量优良率排倒数第三。

攀枝花,美丽的名字,肮脏的城市”的贯口在当地老百姓口中传开,类似这样一句句尖刻的话,深深地刺激了建设者们的心。

本着对当地百姓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攀枝花市委、市政府将环保作为重头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新账不欠,老账要还”、“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理念,痛下决心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攀钢也将脱硫治污作为一项不容回避的社会责任,集团公司领导层反复强调:“这不仅是惠及全市人民的民心工程,同时攀钢全体职工和家属也是最大的收益者。我们必须把这件事做好,造福社会、造福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