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情攀西 中国彝家第一村迤沙拉村
一个在中国地图上不留下任何标记的彝族小山村,一众引起国内外人文学者高度关注和浓厚研究兴趣的特殊人群。在攀西地区民族历史文化的壮丽图景上,自北而南的西南大驿道与自西向东的金沙江交汇处,有一个古朴而神秘的彝家村落——“中国彝家第一村”迤沙拉。
迤沙拉村
迤沙拉村是攀西地区最大的俚颇彝族聚居山寨,其彝族文化源于楚雄,属白族文化,归属于彝族中的俚颇支系,是明朝洪武14年(公元1381)前后陆续从南京应天府、湖南长沙三阳县等地作为军人受命军屯的一部份,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居住史,被称为中国俚颇彝族第一寨。该村建筑文化别具一格,民风淳朴,民居古色古香,特色独具。村中有世代口口相授流传至今的谈经古乐,以及独特的歌舞、饮食文化。艳丽多彩的民族服饰,与凉山彝族服饰迥然不同。
二千年来,作为南丝绸路上必经之地,迤沙拉阅尽古道沧桑,迎送历朝历代名人雅士——司马迁经略云南、诸葛亮五月经此渡泸深入不毛、杨升庵数度往还、石达开经此入川血溅大渡河……
迤沙拉村
迤沙拉彝人隶属彝族中里泼支系,历史悠久。到了公元1381年,朱元璋“洪武开滇”,从江苏、江西、安徽等地派驻30万大军至云南平乱,并开明地实行彝汉通婚“就地落籍”的民族政策,迤沙拉迎来了攀枝花历史上第一次大移民。600年来,这些带来崇文重道、能耕善织、精于工巧习俗的江南移民,在这块土地上安居乐业、休养生息。本土彝人加上东部移民,迤沙拉形成了传承至今彝汉融合的独特民族历史文化。
依平缓的金沙江西岸台地而建的迤沙拉民居,大都采用青瓦白墙、土木结构,呈现出一派苏皖小镇的风貌。村内小巷纵横,密如蛛网;家家高墙深院,院院紧邻;门前有巷,巷巷相通。胡家巷、张家巷……一路走来,犹如行走在时空的迷宫之中,但见深院、高墙、深巷,“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之势醒目。
体现着“合和聚财”风水氛围的四合院,其四合五进、高瓴飞檐突出表现了“五岳朝天、四水归井”的徽派建筑风格。房屋的屋脊、四檐尖端均有昂扬向天的装饰;其四厢的内檐水道均朝天井内,以讨聚风聚财的吉利。雕花窗户、板壁、檐梁、墩柱、桌椅……处处可见工巧的雕刻艺术。而屋檐设计的精美、瓦当图案的考究,更令人叹为观止。迤沙拉人在堂屋设立祭祀神位,“天地君亲师”、“先祖、灶君……”当地彝人虔诚地传承着汉文化传统。
迤沙拉村
迤沙拉谈经古乐与丽江纳西古乐、大理洞经音乐同属一脉,均系古时的宫廷音乐演变而来。此中既有道家崇尚天地自然之声的仙风道骨;又有江南水乡缱绻涤荡的儿女情怀;且不乏里泼彝人田野劳作应歌而起的豪放粗犷……挚朴的迤沙拉人演奏金陵遗韵,表达了南京移民们对秦淮古土的拳拳依恋;彝家山歌野曲的变奏,正反映了彝汉通婚、彝汉民族融合在音乐中的演绎和变迁。
两千年的茶马古道承载着沧海桑田,经历了一段段艰难苍凉。青石上留下的深深的马蹄坑,使人情不自禁生出追古忆昔的怀想。在古道经过的地方,有据说是诸葛亮留下的“可以栖迟”的手迹石刻;在营盘山,诸葛大营城墙等古迹至今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