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西区消除均衡“短板” 优化资源配置

19.03.2014  06:06
3月10日,攀枝花市西区清香坪宝鼎馨苑小区内,异地重建的市三十六中小施工现场一派繁忙:五层高的综合楼已封顶,食堂已建到第二层,宿舍楼、教学楼正在施工。“市三十六中小异地重建主要解决攀煤棚户区居民子女就近入学需求,项目立项金额8600万元,建设规模为45个教学班,可容纳2100名学生就读,预计8月中旬完工。”西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据悉,市三十六中小建成后,西区中小学网点布局将进一步完善,主城区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将得到有效缓解。 近年来,西区大力实施“科教兴区”战略,依法落实“三个增长”,积极统筹城乡、区域、学校之间的协调发展,加大经费投入,大力实施教育民生工程,通过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快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扶薄弱,消除均衡“短板” 西区义务教育近半数学校在工矿区,均衡发展的短板也在工矿区。因此,在加快主城区学校发展步伐的同时,西区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大力提升工矿区学校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努力做到“四统一”,即:统一学校建设标准、统一学校设施设备、统一师资配备标准、统一教师工资待遇。在涉及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教育装备、教师支教交流、生均公用经费、教师绩效工资、人才引进与培养培训经费、家庭困难学生资助等方面,努力做到边远薄弱学校、农村学校同主城区学校一致,特别是在生均公用经费、教师津补贴等方面更是做到了农村学校高于城区学校,从而保障了边远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的发展。 同时,西区健全城乡、边远薄弱学校帮扶机制。“高度重视校际软均衡,建立学校协同发展、教师支教交流、校长任职交流等工作机制,完善协同发展考核评估体系,组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队,创新开展‘创优扶弱’、‘学区联盟’工作,努力扩大优质学校对农村边远薄弱学校的辐射、引领作用。”教育局负责人说。 调整布局,优化资源配置 针对移交地方的企业学校布局零散、基础设施落后、办学条件不能满足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低下的状况,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制定了“十一五”、“十二五”学校布局调整规划,目前已基本完成了西区学校的布局调整,辖区中小学校由2006年企业学校移交之初的30所变成了现在的16所(含高中1所),学校布局更趋合理,为学生教育机会均等创造条件。 除了投入8600万元的市三十六中小异地重建项目,西区学校的各教育项目建设热火朝天地进行中。 在市十八小校园内,一栋新建的教学楼格外醒目。校党支部书记张永生说:“因建于1973年的第一栋教学楼受“8·30”地震影响,成了D级危房,加固需要两三百万元,后来政府决定投资800多万元新建一栋教学楼。去年 3 月开工,教学楼现已建成,正在等待竣工验收。” 在市十中校园内,学生们在新建的塑胶运动场上活动。“以前是水泥地面,学生们活动时容易摔伤。去年政府投资 100 多万元建成了标准化的人工草坪、塑胶跑道和球场,校园环境有了较大改观。”市十中校长胡为民说。市三十一中小、市三十八中小等6所中小学校校园运动场也进行了改造,西区政府投资近1000万元,新建了包括塑胶跑道、足球场和人工草坪等在内的7个塑胶运动场。 近年来,西区结合“居住向江北集中”战略,科学制地订学校标准化建设方案,积极实施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危房改造、校安工程等,大力推进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学校办学条件。2010年至2012年,共投入6300万元实施校安工程,投入1870万元用于市三十一中小、三十八中小的改扩建和市二十小的迁建。 特别是2013年,西区财政收入困难的情况下,仍竭尽全力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教育投入,大力推进学校建设,累计投入113.94万元进行办公设施、教学设备、信息化建设、图书等项目建设;专项投入3178万余元实施中小学校运动场改造、市三十六中小学校异地重建、市十八小和格中小改扩建等项目。区域内办学条件、师资配备、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差距逐步缩小,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大幅度提高。 (黄荣亮 王南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