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工矿废弃地复垦“试”出新亮点
蓝天白云下,一层层梯田一层层绿,修缮完备的排灌渠系密布伸展,一幢幢农家小院点缀其间……这是记者近日在攀枝花米易县湾丘彝族乡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项目现场看到的场景。
“这里不仅生态环境很好,更重要的是这里的耕地可都是有质检报告的,这在全省还是头一份。”同行的攀枝花市局规划与耕地保护处处长谭明军介绍说。
多年来,攀枝花市用地布局不合理,大量废弃闲置建设用地得不到有效利用。据初步统计,分布在274个采区的254家矿业企业形成了2761公顷的工矿废弃地。为了进一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2009年攀枝花市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工矿废弃地复垦的概念。2012年,国土资源部将四川省三个市(州)纳入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工作范畴,攀枝花位列其中。米易湾丘彝族乡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项目也由此成为先行先试的地方。
“这里曾经被用于采矿企业的住宿和办公,企业转型后,这片土地就被彻底废弃了。2012年1月确定项目招标代理开始到2014年2月通过省级验收,共完成土地复垦104公顷,新建田间道9条9859米、新建排灌38条9738米。今年4月,省厅又组织专家对复垦后耕地的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岩石露头度等因素及项目区排灌及道路设施布设完善情况进行了现场踏勘评价,同时采集了项目区耕作层土样进行相关农化分析。根据现场踏勘情况及分析结果,按照国家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相关要求进行计算,确定了该项目耕地质量等别。”米易县国土资源局局长何光华说。 《攀枝花市米易县湾丘彝族乡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项目耕地质量等别评价报告》,是四川省首例工矿废弃地复垦耕地质量等别评价报告书,对四川省今后开展此项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据介绍,项目实施后平整出来的土地将用于安置607户白马铁矿的移民。米易县十分鼓励农民将土地规模化流转,通过租赁、作价出资入股等方式吸引企业投资,实行产业化发展。按照稻菜轮作基地标准耕种,争取在2至3年的土地熟化后,达到亩产3至5万元,让移民安置的群众生产持续、生活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