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小芒果撬动大产业精准斩"穷根"

30.07.2015  12:08

(记者胡旭)7月盛夏刚过,在其他芒果产区已进入尾季之时,攀枝花芒果才刚刚开始成熟采摘。近年来,当地依托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农户参与的运作方式,做大做强做优芒果产业,使得“小小芒果”成为贫困地区群众斩断“穷根”的利器。

  走进攀枝花市仁和区大龙潭乡混萨拉社区,一株株芒果树缀满果实,青山绵延起伏望不到边,一串串即将成熟的芒果把树枝压得快要接近地面,山脚下一幢幢精致的小洋楼很是亮眼。在这个以山地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丝毫看不到荒凉和贫瘠,却处处透露着丰收和富足。

  “十几年前,这里的老百姓只懂种菜养猪,房屋破旧、生活清贫,干活儿全靠肩挑马驮,哪想到现在个个都成了芒果能手。”60多岁的支部书记李德指着漫山遍野的芒果大声说,村里400多户都种植了,光套袋子就用了1600多万个,自己忙不过来,还请了400多个外地人来帮忙。

  据了解,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混萨拉社区到2014年底一共种植芒果17500亩。“预计今年挂果超过8000吨,产值4000万元。”李德边说边算起了账,再加上农家乐,人均纯收入超过16000元问题不大。

  群众算的这笔账并非数字游戏,而是实实在在能让钱包鼓起来的真金白银。这背后,恰是攀枝花党委政府深入贯彻产业扶贫、精准施策的工作要求,坚持在许多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地发展了芒果产业,使其成为能真正斩断“穷根”的利器和抓手。

  范辉建是中国热带农科院的专家,曾在盐边县挂职担任科技副县长,一手推动了纳尔河、金河片区的芒果产业规模化种植,后又加入攀枝花市锐华农业开发公司,通过农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带动芒果科学、规范化种植。

  看到芒果产业改变了攀枝花三农发展进程,尤其是帮助许多农民脱贫致富,范辉建感到十分欣慰。“攀枝花是我国内陆高海拔热区,拥有南方的温度、北方的光照,夏长冬暖、无霜期长,孕育出全国最晚熟、最优质的芒果,错时上市,具有无可替代的附加值。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实际上,为了加强攀枝花以芒果为代表的热带特色农业发展,像范辉建这样由热科院派出的骨干在当地挂职科技副区(县)长,已经成为双方合作的常态化机制。热科院已经先后有6批次数十人,在引种试种、规划论证、项目推广、技术培训等方面连续十多年为攀枝花芒果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学支撑。

  此外,为保证产业发展的成果切实惠农富农,攀枝花还分别在产业链的生产和市场两端发力。“一方面,通过‘公司+农户’运作模式将老百姓和龙头企业的利益捆绑,使带动效应更加明显;另一方面,通过合力打造‘攀枝花芒果’区域品牌,实现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统一推广和规模化销售。”攀枝花市副市长李仁杰表示,攀枝花目前还在大力发展农村电商,让芒果种植户更多分享“互联网+特色农业”带来的蛋糕。

  正是基于上述科学的支撑体系、合理的机制保障和市场化运作模式,攀枝花芒果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2014年种植面积已达30.6万亩,产量8.2万吨,年销售收入超过了6亿元,规模种植户年均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

  芒果产业由此成为攀枝花农业最具影响力和助农增收的支柱产业,也为当地贫困山区农村精准扶贫立下汗马功劳。数据显示,得益于产业扶贫的精准对接,攀枝花贫困发生率由2010年的16.84%降至2014年的5.15%,绝对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