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农科院建立专家农户结对机制,促科技成果转化
四川在线消息(四川日报记者 寇敏芳) 6月6日,攀枝花市福田镇迎来了18位云南客人,他们是昆明市东川区铜都街道梨坪村的村民代表,特地前来学习芒果种植经验。
“我们那儿的土地和水源都要好一些,芒果却种不好。”梨坪村村主任陈兵听说攀枝花在乱石堆上种出芒果,要来看看究竟。
2011年起,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尝试在福田镇试验“专家与示范农户结对子”,即专家“认领”并指导示范农户,待示范户学成专家退出,再由示范户指导其他农户。
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派出了7名专家服务福田芒果产业,专家团队采取“1+5+1”模式,即1名首席专家统领技术全局,5名专家分门类在不同环节展开指导,1名工作人员负责协调、联络、监督。专家每月至少进行一次常规授课,农户随时有疑问都可以与专家联系。联络员则负责收集资料,整理出农户普遍存在的问题,组织集中教学,并监督督促专家的常规授课。
“带出的‘土专家’都已上岗了。”在福田镇金龟村,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芒果专家李贵利带出的结对户胡洪富已经成为当地的“芒果大亨”,拥有近200亩芒果林的他,在李贵利的指导下芒果年均增产10万斤。而在胡洪富的带领下,全村芒果种植面积四年来翻了一倍。
在福田镇塘坝村的印子山芒果基地,过去的石漠化荒山已经被星星点点的芒果树占领。改造始于2011年,如今芒果树中最高的已有1米,“明年就能挂果,预计到2018年能够实现规模化效益。”李贵利指着一株芒果树,告诉云南客人,就是这石头缝里的一点土,加上专家配给的有机肥,芒果树成活了。
陈兵参观后当即表示,梨坪村今年计划拿出1000亩土地搞实验,“亲眼看到石头缝里种的芒果树,有信心了”。
40摄氏度的高温下,尘土被燥热的空气卷带,汽车所到之处烟灰弥漫。而栽种芒果之前,“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更是寻常。2011年起,印子山芒果基地开始建设,政府出资修建基础设施,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采取“专家农户结对子”的模式指导生产,如今2000亩印子山芒果基地渐渐成型,环境质量改善了许多。
截至目前,福田镇芒果面积由2011年的0.4万余亩发展到2.8万余亩,带动辐射2万余亩;芒果总产量达168.46万斤,总产值484.61万元,较2011年产量增加207.9%,产值增加344.15%。
此外,福田镇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已逐渐推广到核桃、桃子等产业中,今后有望在更多产业、更多区域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