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农民腰包越来越鼓

19.02.2014  13:02

  2013年,全市共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30.2万人次;建成高标准农田2.3万亩;完成了米易丙谷芭蕉箐万亩枇杷基地等8个万亩示范区建设;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9836元,同比增长12.7%……

  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产业一步步壮大,农民腰包鼓起来了。去年,随着我市不断加大投入,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继续提速,农民逐渐踏上致富路,腰包越来越鼓。

  结构调整 质好量多果树满山

  近日,记者走进仁和区大龙潭乡新街村村民汪友荣家。汪友荣在家数着一沓百元大钞,准备给家里换一个液晶电视。

  “去年挣了点儿钱,就想着给屋头添置些新家电。”2013年,汪友荣家的6亩芒果地产量近3万公斤,收入18万左右。

  在十多年前,汪友荣和大多数中高山地区的农民一样,种植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一年下来仅能勉强解决温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汪友荣种起了芒果,由于不懂技术,芒果树只开花不结果,成了“风景树”。“气得想把树子砍了,腾出地来重新种土豆、玉米。”汪友荣回忆着当时的窘况。

  后来,汪友荣参加了仁和区开办的“新型农民培训学校”,学习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修枝、施肥、用药管理……随着一天天的学习实践,汪友荣和农户们逐渐懂得了不少芒果种植技术,家里的芒果树越长越好,卖芒果的钱一年比一年多,整个村的芒果产业也逐步走上健康之路。2013年,新街村还建起了万亩芒果基地。

  2013年,我市继续加大对农民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像汪友荣一样通过参加培训,掌握技术发展芒果产业的农民越来越多。技术问题解决了,种植效益逐步凸显,发展芒果产业得到更多中高山地区农民的认可。截至目前,全市芒果种植面积已达26万亩,亩产量提高到6吨。

  农田建设 路好水好田地成片

  “我们的田现在看起来舒服多了,种起来更巴适。”2013年底,走进仁和区啊喇乡,一块块规整的田地让村民们高兴不已。

  乡亲们的高兴,源于仁和区2012年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水稻)项目。该项目是对啊喇乡、总发乡的6个村、46个村民小组的5828亩耕地进行田型调整,并新建、整治与之配套的33.35公里排灌渠和25.12公里的机耕道。

  在啊喇乡永福村,记者看到,连片的田地周边都建有水渠,一条4米左右宽的机耕道将田地连成一片。过去,这些田地零星、沟渠凌乱、道路狭窄。

  当地农户龙泽志对过去的田地深有体会。58岁的龙泽志种了一辈子的庄稼。“以前,田埂窄得很,都是10公分左右宽,人扛起东西走都很吃力,更别说开车进来了。”龙泽志说,田型调整前,他家承包的1.8亩田,分散在五六个地方。

  “我家的田离公路远,过去扛一袋稻谷到公路上要走七八分钟,一麻袋稻谷有120斤左右。”谈起过去,永福村村民颜守荣感慨良多。他说,每年收完稻谷,他要瘦好几斤。“天天想着有条大路通到田边该多好啊。

  扛稻谷虽然累,但最让村民“闹心”的还是用水问题。“栽秧前要蓄水养田,有些田离水源点远,没办法抽水,只能从别人家的田里放水。”龙泽志说,由于各家稻田蓄水量不一样,栽种时间也不同,很容易出现我家想往田中施肥,你家还想从我家田中放水的情况。“这种事情经常发生,有时还因放水闹过矛盾。

  2012年7月,仁和区2012年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水稻)项目开工建设,2013年5月项目完工。改造一新的田地让农户们欣喜不已。

  “现在田连成一片,水渠也修好了,用水很方便。”龙泽志说。

  “机耕道宽敞平整,收稻谷方便多了。”颜守荣说,去年秋收,他用摩托车把稻谷运回家,轻松多了。

  2013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按照中央“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的总要求,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促进了全市农业持续发展,确保了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等农产品的稳定生产,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全年预计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8.1亿元,增长4.6%;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6.9亿元,增长4.4%;农民人均纯收入9836元,增长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