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三线建设博物馆: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上的工业明珠

04.12.2014  18:45

        四川在线消息 (四川日报记者 李思忆)“你看,那栋就是博物馆主体建筑,现在已经基本完工,预计明年过完年可以对外开放。”11月22日,在攀枝花市东区往仁和区去的主干道上,四川攀枝花三线建设博物馆馆长莫兴伟指着马路那边一栋三层楼的在建建筑向记者介绍。

        这是一栋由5个锥形建筑组成的“五角星”式场馆,入口处还有绿化颇佳的公园式小广场,博物馆建成后还将承担攀枝花市博物馆的功能。三线建设展厅共占博物馆三层楼中的两层,面积为5300平方米,全国三线建设和攀枝花三线建设所占比重为7:3。内容主要包括全国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全国13省区三线建设的展开情况、攀枝花的开发建设、三线建设的调整改造和成就、三线建设的精神传承等5大板块。

        莫兴伟告诉记者,文物收集工作从去年就启动了,目前,博物馆已收集到了18000余件文物。

        莫兴伟透露,收集的文物中,既有攀钢、攀煤等重点企业捐赠的工业类文物,也有不少当年亲历三线建设的建设者捐赠的私人生活、工作物品。“比如,我们从重庆舰船工业基地征集到了蛟龙号的模型,这个模型可是按照10:1的比例复制的真实蛟龙号。此外,攀钢使用的第一台蒸汽机火车头,攀钢生产的第一块钢铁也都在展出文物之列”,莫兴伟说。在整理在册的文物图片中,记者还发现了河北老人吴忠仕捐赠的个人用品。“吴忠仕老人上世纪50年代来到攀枝花支援三线建设,他捐出的私人物品里除了有他使用过的军用水壶、手电筒、搪瓷杯等生活用品,甚至还有他在工作中获得的奖状、工作用书和当年工作照片,相当珍贵。

        “在我省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辐射区的攀枝花是一个因三线建设而兴起的年轻城市,但这不代表这个城市没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莫兴伟说,“在很多人心里,都觉得攀枝花是个缺乏人文情怀的工业城市,但我认为既然这个城市因工业而闻名,那也可以打好‘工业文明’这张牌,让它成为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中一颗特别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