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播撒健康与友谊 四川多支援非医疗队陆续载誉归来
今年的元宵节,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妇产科医生敬巧终于能与亲人一同度过。
过去两年,敬巧作为援几内亚比绍医疗队队长远赴非洲执行援助任务,两个春节都与家人相隔万里。直到近日,四川省卫健委陆续派出的多支援非医疗队完成援助任务,敬巧和她的伙伴们载誉归来。
这些援非医疗队的成员,在异国的土地上经历了怎样的考验,付出了哪些努力,取得了什么成果?记者对第16批援莫桑比克医疗队和第9批援几内亚比绍医疗队进行深入采访。
仁心
为不影响病人就诊,队员患病后都尽量减少休息时间,发着烧仍坚持上班
尽管是作为健康使者去往非洲,但刚到援助地时,医疗队成员们自己却先要过“健康关”。
“我们队只有17名队员,但有13名队员都曾感染疟疾,甚至有队员遭受了3次疟疾‘袭击’。”敬巧回忆:非洲气候常年炎热潮闷,加上当地卫生条件差,容易滋生蚊虫,因此很多援非医疗队的队员面临疟疾感染的风险。
尽管陆续有队员感染患病,但大家都尽量减少请假休息的时间,很多队员患疟疾后,虽然吃了药有所缓解,但还在发烧,他们仍穿上防蚊虫叮咬的长衣长裤,坚持上班。“医院人手紧缺,有些设备只有中国医生会用,如果我们请假,很多病人就无法看病治疗。”敬巧解释。
克服气候、疾病等生理难关后,队员们在诊治非洲患者过程中,还要过一道“语言关”。几内亚比绍和莫桑比克的官方语言为葡萄牙语,虽然队员们在出国援助前重点学习了葡萄牙语,但病人前来就诊时,敬巧发现还是听不懂患者说的话,“当地居民大多只会讲当地的土话克里奥语。”语言不通,问诊、手术等治疗都无法进行。为了更好服务病人,大家白天在医院忙碌一天后,晚上尽管已经很疲累,还是自觉腾出2个小时自学当地人的语言。
“白天工作,晚上学习,感觉比以前连续做手术还累,但为了更好地治疗患者,大家都主动牺牲休息时间。”援几内亚比绍医疗队队员朱仲伦说。
到援助地半年后,在当地医生、护士的热心帮助下,援非医生们慢慢地基本过了“语言关”,能准确判断病患的意思了。
仁术
援非医生们尽心向当地医生传授“秘技”,帮助受援地首次开展骨折复位内固定术、腹腔镜手术等
朱仲伦是历年来援助几内亚比绍医疗队中的第一位骨科医生。刚到中几比友谊医院的时候,当地的骨科医疗条件让他有些吃惊:当地只有一位名叫拿破仑的骨科医生,他需要在多家医院流动看病。除了医生紧缺,骨科手术常用医疗器材,比如钢针、钢板、橡皮止血带等都没有。因此,很多骨病患者无法接受正规手术。
为了能顺利开展工作,朱仲伦让来非洲探亲的妻子自费带来一批钢针、橡皮止血带。这批器材在之后的手术中多次帮朱仲伦解了燃眉之急。
此后,国内捐助的骨科医疗器材陆续到位,更让朱仲伦的技术有了用武之地,他首次在当地开展了骨折复位内固定术、开放性骨折清创外支架固定术、肌腱神经探查修复术等手术,大大拓宽了医院的治疗范围。后来,拿破仑拜朱仲伦为师学习骨科治疗技术,两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过节的时候,拿破仑都会约着我一起吃饭,像家人一样。”朱仲伦说。
在莫桑比克,医疗队给马普拉医院带去了腹腔镜手术技术。
当地居民喜欢吃高脂食物,导致胆囊结石疾病高发。过去,当地的马普拉医院给患者做腹腔手术,开刀切口长达20厘米,病人要住5-7天才能出院。如果使用腹腔镜技术,创伤口小,住院时间大大缩短,一般第2天就能出院。“患者术后恢复时间缩短,医院的床位就可以服务更多病人。”援莫桑比克医疗队陈利平介绍,鉴于此,医疗队把帮助马普拉医院提升腹腔镜手术技术,作为援助重点。
陈利平告诉记者,马普拉医院虽然有腹腔镜设备,但设备老旧,当地医生也从来没有实施过这类手术。针对这种情况,陈利平和队员们耐心制定传授计划,先由陈利平进行示范手术,再由当地医生实操腹腔镜手术,陈利平等则作为助手在旁辅助指导。在这样耐心的指导下,8个月后,当地医生终于可以独立实施腹腔镜手术了。
过去两年间,在援莫桑比克医疗队的帮助下,莫桑比克的腹腔镜手术实现了从“零”到“百”的突破。
认可
援非医疗队进一步推广传统的中医疗法,受到当地居民的欢迎
在两年援助期间,援非医务人员,把推广中医也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工作,经过他们的接续努力,中医正在逐步走进更多的非洲普通百姓家。
援几内亚比绍医疗队在中几比友谊医院成立了中医综合诊断室,除了进行传统的针灸、推拿、火罐等治疗,还引进了颈腰椎牵引治疗仪。援莫桑比克医疗队也在受援地开展中医针灸门诊接诊近万例。
敬巧还记得有一位80多岁的老爷爷,因为带状疱疹后遗症一直有神经痛,以前吃药、手术效果一直不明显。听说中几比友谊医院的中医疗法很神奇,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看医生。结果,经过一次治疗后疼痛就有很大缓解,于是,老爷爷成了针灸疗法的“忠实粉丝”,定期来医院进行治疗,还介绍了身边很多人来进行中医理疗。
“中医,很神奇!”每次来医院,老大爷都竖起大拇指夸赞中医技术好,还亲自制作了很多泥塑、木雕小礼品,送给队员们,感谢他们的悉心治疗。
一次次成功的治疗,让中医疗法在当地百姓中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莫桑比克电视台还邀请医疗队做中医疗法的专访,主持人告诉队员,越来越多莫桑比克当地人在患病时选择中医。原来这位主持人也是中医爱好者,“我曾经患头痛,看西医、吃药都没有治好,经过中医的针灸、拔罐就被治愈了”。节目播出后,来医院看中医的病人增加了不少。
两支医疗队回国前,下一批的援助队伍已经赶赴莫桑比克、几内亚比绍,顺利完成药品、器械以及工作交接,新一批的四川医疗队继续在非洲这片古老土地上救死扶伤,播撒健康与友谊。(鄢敏 记者石小宏)
短评
“心”的力量
□欢歌
发着烧仍然坚持为病人服务;尽心尽力地向受援地医生传授技术……我省的援非医生们在异国他乡无私奉献的身影,如此真实、美丽、动人。
是什么激励着他们无私奉献?或许,是深植于援非医生中的那份医者仁心。这份仁心,源自于他们对职业的理解与尊重,源自于他们对医生救死扶伤神圣职责的担当,是他们深厚的职业道德感的体现。这份仁心,让他们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在面对身体不适,语言不通等困难时,也积极克难而进;这份仁心,让他们对待患者不分国界,尽心尽力,用行动实践着“敬佑生命,平等仁爱”“努力担当增进人类健康的崇高职责”的中国医生誓言。
或许,是援非医生对祖国的那份真挚爱心。作为政府选派的医生,他们在国外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自己身后的祖国;他们做的每一个诊断,都代表着中国医生的水平。这是荣誉,也是责任,激励着他们不忘使命,全情投入,用仁心仁术延续着中国援外医生的金字招牌,用真挚付出架起中非人民的连心桥。
致敬,援非医生们!
责任编辑:郑玮 分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