撂荒地长出“金子”

04.05.2015  11:03

   ——一位农村微型企业主的互利经济学

  罗迎萍是重庆涪陵区龙潭镇义和村一名孩子的母亲,也是一位微型企业主。在村民的眼里,她更是一位神奇的人:她在自己的微企农业园内巧用“互利经济学”,让撂荒的土地长出“金子”来。

  义和村是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几年前,这里的村民都靠外出务工挣钱,村里过半土地撂荒。如今随着重庆小微型扶持政策的出台,大量农民工返乡创业。

  “我是2011年返乡,在政府补助2.4万元的情况下创业。”罗迎萍说,她回到村里流转了170亩撂荒的土地,搞起特色农业园,里面种果树、花卉,还在鱼塘种了莲藕、养了泥鳅。从农民工成功转型为小微企业主,罗迎萍的最神奇之处不是她熟练掌握专业的养殖种植技术,而是善于运用“互利经济学”。

  “什么是互利经济学?”面对记者的疑问,她将记者带到自己的20多亩葡萄地里,指着一群正在吃草的鹅说:“葡萄藤下有很大的空间,我利用起来喂了300多只鹅。鹅除去地上的青草,粪便也给土地提供了肥料。1亩葡萄每年收入2万元,1只鹅能卖300元。

  “不仅是种葡萄,农业园里的所有种植养殖基本上都运用了互利互惠的理念,将不同的产品搭配在一起种植养殖。”罗迎萍说着,带记者来到一方30余亩地的池塘边。“池塘里不仅种了莲藕,还放养了泥鳅。”罗迎萍说,莲藕给泥鳅提供了所需要的食物,泥鳅给莲藕提供了必需的养料,还让池塘淤泥更加疏松,更加利于莲藕生长。搭配种出来的藕和养出来的泥鳅品质好,从来不愁销路。1亩池塘可以产藕7000斤,产泥鳅800斤,加起来收入2万元-3万元。

  池塘旁边,有一个占地10亩的大棚,里面种的樱桃正值成熟。“我种的樱桃不打药,也不施肥,摘下来就能吃,味道也更好。”罗迎萍说,“村里有一家蘑菇厂废弃的菌种无法处置,我就用车免费拉回来,打碎之后作为肥料施在土里,非常利于果树生长。”罗迎萍说,她种出的樱桃全是别人过来摘,1斤樱桃价格20元,1亩樱桃收入3万元-4万元。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