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撂荒地 南充顺庆区把“出走”的耕地找回来

15.04.2022  12:04

  中新网四川新闻4月15日电 (何佳林)“目前种地的大多是中老年人或妇女,耕作能力有限,大量‘上坡’耕地弃耕抛荒。”“当前,一部分农民种粮由‘主业’变为‘副业’。”“荒地整治资金到位较差,今年任务下了但补助标准不明。

复耕现场。顺庆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4月14日,顺庆区农业农村局发布消息称,今年顺庆推进“瘦改肥”“坡改梯”“小改大”为主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宜机化改造,提高机械化撂荒率。据了解,今年该区复耕撂荒地目标3.9万亩,目前已完成5000余亩。

  去年年底,国家明确要求加强耕地用途管制,在占补平衡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进出平衡的要求,即各地要对本行政区域因“非粮化”问题流出的耕地,恢复补充同等数量和质量的耕地,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今年3月,四川省开展自然资源系统耕地保护工作视频会。会上要求全省各市、县(区)按照国家文件规定,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耕地恢复方案,并明确目标任务和台账计划,稳妥审慎推进耕地恢复。

复耕现场。顺庆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在顺庆区芦溪镇柳林铺村可以看到一片荒地中,村民忙着拔草,平整土地,旋耕机也在不远处作业。山坡上曾经被野草覆盖的土地,经过整治种上了大豆,已经长出幼苗,荒地重获“新生”,焕发活力。

  据柳林铺村党支部书记曾飞介绍,为保护耕地资源,柳林铺村把整治撂荒地作为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我们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坚持分类施策、综合治理,采用动员群众复耕复种一批、培养大户一批、流转土地一批、村社兜底一批、定单种植一批,着力提升整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解决了土地无人耕种的问题。”曾飞说,2021年以来,柳林铺村以土地整理项目为契机,加快撂荒土地整治,不断提高土地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唤醒千亩“沉睡地”,打造复耕复种“致富田”。目前,已完成撂荒地整治2600亩,其中,水田900亩、旱地1700亩,为大春生产打下结实基础。

  “这块地是去年撂荒的。今年,村里出钱请来了挖掘机帮忙平整土地,大家又来帮我们一起种。过一段时间,我们还将在玉米地里套种大豆。”邓志坚是该村村民,今年已经68岁,家里只有她和71岁的老伴,劳动力严重不足,家里5亩地一直处于荒废状态。“这下好了,荒废了几年的土地终于种上了农作物,家里的粮仓也将慢慢有余粮。”邓志坚告诉记者,最近一段时间,村上组织党员干部,请来挖掘机免费帮自己耕种,自己只购买了200多元的农资。

  这是顺庆区耕地恢复行动的一个缩影。据该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对于有复耕意愿的农户,政府帮助农户翻土、复耕;对于全区能够流转的撂荒地,鼓励业主流转耕种;对于农户已经在外务工无法复耕的撂荒地,发动周围农户代耕代种。同时,村上的集体联合社还对辖区部分撂荒地进行集中复耕。通过多种方式,顺庆区今年春耕要实现“应种尽种”,复耕的撂荒地主要发展玉米、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

  撂荒地整治复耕是推动农村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如何守住耕地红线、保粮增产?该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要把撂荒地整治复耕等各项惠农补贴政策宣传、落实到位,鼓励并引导农户依法、自愿、有偿将撂荒土地流转给集体或个人,连片集中恢复撂荒地耕种。

  该负责人认为,首先要摸清家底,根据建立的撂荒地普查台账,分季节、分地块制定复耕计划,实现2022年底全区适宜耕种的撂荒地清零。其次是依托耕地休耕轮作、产粮大市、大豆玉米带状复种等项目,引导村集体、种粮大户积极种植作物,推荐水稻-油菜轮作、玉米-小麦(油菜)连作、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种植模式,减少冬水闲田和冬季旱地撂荒面积,巩固复耕成果。最后是严格考核机制,2022年该区将持续强化粮食生产和耕地保护相关考核结果运用,在重大农业项目竞争立项中,耕地保护工作开展不力的乡镇(涉农街道)不得参与涉农工作项目申报和评优评先;优先支持耕地保护工作成效显著的乡镇(涉农街道)申报涉农项目和评优评先。(完)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