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清“家底” 为扩面挖潜做足准备

27.02.2015  19:31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 导读]2014年7月,人社部正式启动全民参保登记计划。这项为期3年的专项行动将摸清“家底”,推动社会保险从制度全覆盖走向人群全覆盖。

  2014年4月的一天上午, 家在重庆市北碚区北温泉街道的崔某一家人, 正为刚出生的孩子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所需的七八万元手术费发愁。 社区负责社保登记的工作人员打来电话告知崔某, 新生儿可以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 很快,在社区工作人员的指引和帮助下,崔某为孩子办理了参保手续, 医院也为孩子实施了手术。 看着孩子的身体日渐好转, 家人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社区人员能够得知崔某家的孩子没有参保的信息, 要归因于北碚区开展的全民参保登记试点工作。

  2014年7月, 人社部正式启动全民参保登记计划。 这项为期3年的专项行动将摸清 “家底”, 推动社会保险从制度全覆盖走向人群全覆盖。

  为什么要登记——全民覆盖 精确管理

  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的意义是什么? 从社会保险管理的角度来看, 这不仅是一次对参保人各项社保信息的重新登记和梳理。

  我国已经初步建构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险体系, 但同时, 仍有大量人员尚未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信息不清, 重复参保和中断参保缴费现象并存等问题, 部分参保群众的权益受到损害。

  另外, 居民参保实行自愿原则,造成社会保险制度在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 保证可持续性方面面临很多障碍。 因此, 有必要组织实施集中的专项行动, 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加快实现社会保险全民覆盖和精确管理。 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就是带着这样的时代使命和意义走入千家万户。

  从现实来看, 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也已经具备较好条件: 《社会保险法》 实施3年多, 配套法规陆续出台, 依法扩大参保覆盖面有了更牢固的法律基础; 社保经办管理服务规范化、 信息化、 专业化水平显著提高, 为全民参保登记提供了组织和技术基础; 各地抓扩面,区域内试点全民参保登记的经验也成为实施这项计划提供了 “软件”支持。

  怎么去登记——“两险” 为基 三层递进

  全民参保登记是扩面工作的一个新方式、 新抓手。 通过参保登记,社保部门可以彻底摸清资源, 建立全面、 完整、 准确的参保基础数据库, 形成每个人唯一的社保标识,从而实现管理模式由以单位为依托向以社区为依托、 以个人为对象转变。

  这项工作怎么开展? 人社部相关文件明确指出, 以养老保险、 医疗保险为基础进行登记, 在参保登记流程上采取3个递进的方式: 首先是社保经办机构对已有参保信息,经过清理比对后直接确认; 其次是对缺失、 错误的信息, 通过基层平台补录、 改正, 完成确认; 最后是重点入户调查确认。

  “确定以养老保险、 医疗保险为基础进行登记, 主要是考虑这两个险种现实覆盖人数最多、 目标覆盖范围最广, 以此为基础进行参保登记, 能够涵盖其他险种。”2014年7月16日, 在全民参保登记计划试点工作视频会议上, 人社部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从今年5月人社部出台相关文件至今, 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已实施了7个多月。 在这期间, 各试点地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南京市拓展参保登记范围和对象, 不仅比对和调查个人信息, 还比对调查了企业、 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类用工主体的信息,精准掌握了全市所辖的所有单位参保登记情况, 继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扩面征缴。

  重庆市充分利用城乡一体化的社保制度、 五险实现市级统筹、 社保卡已发行覆盖99%人群等优势,分三步明确任务: 研发软件, 全市统一建立全民参保登记基础数据库;入户核查, 基层动态维护登记对象各项信息; 利用数据, 探索强化社会公共服务作用。

  如何利用登记成果——扩面挖潜 提升服务

  22岁的小徐在重庆从事网店生意。 前不久, 她在社保部门的指导下填写了全民参保登记表。 虽然目前网店的生意不错, 但是她还是从长远着想,主动参加养老保险。

  全民参保登记计划的总体目标是社保全覆盖, 所以该项工作首要的任务是扩面挖潜。 像小徐这样通过网络实现就业、 创业的人群不在少数, 如何在新的就业形态下对灵活就业人员和中小微企业的社保扩面进行挖潜, 也是社保登记之后需要关注的问题。

  随着电子社保的快速推进, 网上办理、 自助服务成为参保人办理社保业务的重要方式, 这也为当前全民参保登记数据的采集和以后的数据资料的持续更新打下基础, 最终实现从 “要我参保” 到 “我要参保、我要缴费”。

  据介绍, 社保经办机构将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并与改革制度、 完善政策、 健全机制紧密结合, 最终实现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 “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和 “扩大参保缴费覆盖面”的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