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目标完成:45个贫困村“摘帽”1.1万人脱贫
在脱贫攻坚中,我市积极探索“绿而美、绿变金”的生态发展特色扶贫道路。图为游客在生态茶产业文化旅游经济走廊骑游、观光。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蒋阳阳摄
编者按:
去年是脱贫攻坚首战之年,我市脱贫攻坚实现首战告捷,并形成了许多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今年,攻坚任务仍然繁重,必须下足“绣花”功夫,凝神聚力、扎实推进,确保再战再胜。雅安日报从即日起,推出系列报道,展现我市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的成绩,以及各地各部门再战再胜的决心。
在县里参加完5月17日的全市脱贫攻坚总结推进会后,荥经县烈太乡虎岗村第一书记晋兆平立刻回到了乡上。在会上得知的一组数据,让他不禁为之一振:圆满完成省上下达的45个贫困村退出、1.1万贫困人口脱贫的年度目标任务,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1.78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6%。
这意味着在全市各级各部门超常努力、超常付出下,我市脱贫攻坚实现首战告捷。一年间,在各贫困村和贫困户中,正悄然发生着变化。
1.1 万贫困人口脱贫
沿着硬化的通村公路一路前行,阳光照射下的小平房尽管只有50平方米,却是虎岗村白岩组村民王永富温馨的家。割草回来的王永富,开始给牛喂食。
“9头牛就是命根子啊!”目前,养牛是王永富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因为腰椎间盘突出、无土地,王永富曾被纳入虎岗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为帮助他增收,村里协商后,为他安排了公益性岗位,每年能有3600元的收入;此外,每年3000余元的奖补资金也大大改善了他的生活状况。
2016年初,在村里和相关部门的帮助下,王永富成功向银行申请到了3万元的低息贷款,购买了5头母牛。今年,母牛下崽后,肉牛的数量增加到了9头。去年年底,他成功摘掉贫困户的帽子。
“第一书记帮助我拓思路,谋发展,带着到外面学习考察,彻底改变了我的生活状态。”王永富自信地说,“相信致富不再是梦。”
过去一年,全市像王永富这样实现脱贫的群众有1.1万人。这背后,离不开各级各部门超常努力、超常付出,也离不开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
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以来,我市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各地各部门坚持精准施策,实现贫困人口动态管理,聚焦贫困群众自身“造血”能力欠缺的实际,着力抓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聚焦剩余贫困户因病因残占比高的实际,强化兜底保障,温暖贫困人口的心。
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积极行动起来,不等不靠、互帮互助,借助扶贫政策,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成为脱贫攻坚的实施者、受益者。
45 个贫困村“摘帽”
脱贫村向“四好村”迈进
今年是石棉县宰羊乡马富村农户种植黄果柑树以来,经济收入最高的一年——据初步统计,全村黄果柑产量达1000吨,销售收入达500余万元。
产业的迅速发展,离不开交通的保障。为了打通产业扶贫的“最后一公里”,马富村在脱贫攻坚中,新建、硬化了6.5公里的机耕道和5.8公里的生产便道,三轮车、小货车畅通无阻地开到了田间地头,大大方便了黄果柑的运输。
去年实现“摘帽”的马富村发生的改变不仅是这些。今年该村还被评为2016年度市级“四好村”。“村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农村面貌也在持续改善,我们要实现经济文化的‘双脱贫’。”马富村第一书记周荣军介绍。
尽管我市身处全省重点扶持的“四大片区”外,但脱贫攻坚难度并不小。在贫困村中,存在基础设施落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低的情况,不少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0,属于“空壳村”。
专项督查、分类施策,打出“3+13”政策组合……按照“缺什么补什么”要求,我市勇啃“硬骨头”,形成了举全市之力打脱贫攻坚战的工作态势,聚焦贫困村、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问题,统筹推进安全住房建设和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贫困村活动室等硬件服务水平;着重解决贫困户和贫困村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问题,我市下达了贫困村扶贫补助资金,支持贫困户或村集体经济组织发挥优势,发展壮大产业。
全市脱贫攻坚取得首战首胜,今年还要实现再战再胜。新年伊始,我市就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春季攻势”,开始基础建设、产业发展和民生保障“三大会战”,着力解决制约贫困村贫困户的发展瓶颈。市扶贫移民局扶贫科相关负责人介绍,聚焦贫困人口脱贫、贫困村退出、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果“三大任务”,我市将着力在“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上下一番“绣花”功夫,确保不折不扣完成9251人脱贫、105个贫困村退出的年度目标任务。
雅安日报/北纬网首席记者张婧记者张雨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