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叱咤世界政坛的“摇滚明星”,100岁了

27.05.2023  10:00

  来源:环球人物

  “历任总统都邀请我去白宫,

  而拜登没有。”

  作者:温宪(本刊前驻美国特派记者)

  陈佳莉 郑敖天 田亮 冯群星 王秦怡

  编辑:田亮

  今天,基辛格博士迎来百岁生日。他的百岁人生,正好完整地经历了世界格局激烈震荡、屡经变迁的100年。

  “魏玛政权、德国纳粹、美国大萧条、二战、欧洲重建、冷战、越战以及水门事件,一次又一次惊涛骇浪,他都经历过了。尽管所有的风暴都会留下永恒的创伤,但他并没有被击垮。”美国得克萨斯大学教授、基辛格的传记作者之一杰里米·苏瑞如此形容道。

  他和中国结下“破冰”之缘,此后近百次访问中国,成为中国人民最熟悉的外国面孔之一。

  在他百岁之际,《环球人物》记者采访了多位与基辛格有密切交往的人士,他们的讲述将基辛格的形象勾勒得更加立体。

   露骨的威胁

  15岁那年,犹太家庭出身的基辛格为免遭迫害,随父母从德国巴伐利亚州小镇费尔特辗转抵达美国。5年后的1943年,他加入美军,并且拿到美国国籍。经过一年的军事训练,他随部队开赴欧洲战场,并重返德国,还凭借德语优势当上了翻译。

  在给父亲的信中,基辛格写道:“我不想让德国人认为犹太人回来复仇了。我们对德国人的消极态度总有一天要结束,我们必须在这里创造一些积极的事物。”他对纳粹、民粹、暴政始终保持警惕,这也让他后来在国际关系中注重追求稳定与平衡。

  1947年,基辛格进入哈佛大学深造。他的理论功底和世界视野,深受哈佛大学政治系教授艾略特欣赏,被推荐免试进入研究生阶段。在推荐信中,艾略特写道:“这是我过去十多年来所有学生中最优秀的一个,他在思想深度和哲理洞察力上无人能及。

  1957年,年仅34岁的哈佛大学讲师基辛格,出版了人生第一本书《核武器与对外政策》,其中写道,凭借战略核力量对敌人大规模报复的战略,由于对方也拥有核报复能力而行不通了,必须以有限战争作为全面核战争之外的选择。这本书一经出版,迅速成为畅销书。

 ·1959年的基辛格。

  他的外交才华被尼克松看在了眼里。1969年1月,他出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此时首先要解决的策略问题就是越南问题,这里的战争已持续多年。

  “尼克松政府要员都觉得越南战争打不下去了。起先是想打代理人战争,后来打不了就自己出兵,越出越多,最多到50多万人,而且打了好几年了,怎么可能持续?”中国社科院美国所原副所长陶文钊告诉《环球人物》记者。

  基辛格认为,外交途径是唯一可行的出路。他说:“给我6个月的时间,如果我们届时没有结束战争,你们把白宫的铁栏杆砸烂好了。”可是和谈迟迟不见成果。一个例子可以说明谈判的难度:仅对谈判桌的形状应该是四边形还是圆形,就进行了长达3个月的争吵。

  基辛格的外交方案不只有谈判。“没有平衡,就没有和平;没有节制,就没有公正。”这是他终身信奉的均势理论。而平衡和节制的力量,在越南战场之外——美国必须先跟中国、苏联达成和解。

  “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很好,美国就很被动。60年代,中国和美国、苏联同时都不好,美苏之间也不好。基辛格就要推动一个新的战略调整,中美和解、美苏缓和,同时维持中苏对立,这样一来美国的位置就最好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金灿荣对《环球人物》记者分析道。

·1972年5月26日,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前排右)同尼克松在莫斯科签署《反弹道导弹条约》。

  1972年2月,在基辛格的铺垫下,尼克松访华,开启中美关系破冰之旅。这时,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坐不住了。他感到,应该尽快行动,缓和与美国关系,否则就被中国占了先机。

  当地时间1972年4月20日晚上8点左右,基辛格乘专机抵达莫斯科。勃列日涅夫急切盼望苏美领导人会面,基辛格在交谈中就占了上风,顺势把越南牌打了出来。

  基辛格说:“(苏联支持的)北越的攻势威胁到了即将举行的最高级会谈,因此防止北越的胜利同样符合苏联的利益。如果我们吃了败仗,我对尼克松总统还能到莫斯科来表示怀疑。”对于这“比较露骨的威胁”,勃列日涅夫没有争辩。

  基辛格这次秘密访苏,再次为两个大国领导人的会面做好了铺垫。仅一个月后的5月22日,尼克松抵达莫斯科。基辛格兴奋地对尼克松说:“这应该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一次外交成就。

  这样一来,越南问题就好办了。1973年1月23日,经历数十次谈判之后,基辛格和北越代表在巴黎签署了和平协定。这场冷战期间备受关注的局部战争熄火了。

 ·1973年1月23日,基辛格(左三)在巴黎签署《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

  金灿荣和陶文钊都认为,基辛格一生中发挥作用最大的是在冷战时期,一是促使美国和中国和解,二是缓和美苏关系,这有利于世界的稳定、和平与发展。

   脸上写满未知和紧张

  秘密访华是基辛格外交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尼克松上任以来,一直想解除与中国的隔绝状态。这就需要有人先去中国探路。在派谁去的问题上,美方商谈多次都无果。

  基辛格在其回忆录中说:“本来并没有考虑派我去。我们一致认为让戴维·布鲁斯当这一使节最为理想。但后来意识到,由于布鲁斯在美越巴黎会谈期间担任美方代表团团长,选他当特使,可能会让中国人觉得是明摆着的阴谋。

  基辛格最终被选中,很实用,也很功利。“当时压倒一切的动机无疑是,我最了解我们的政策,我也熟悉我们思想复杂的首长(尼克松),因而能给他安排到北京的访问。”基辛格说。

  1971年7月9日,基辛格取道巴基斯坦,飞越喜马拉雅山脉,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叶剑英等人在机场迎候。简单寒暄后,叶剑英陪同基辛格坐上红旗轿车。因为是秘密访问,轿车车窗上统一挂着深棕色的纱帘。轿车的目的地是钓鱼台国宾馆,周恩来要在这里会见基辛格一行。

  “周总理到来之前,基辛格等4人在门厅里一字排开,站得整整齐齐,表情严肃地直瞪着那扇门,脸上写满了未知和紧张。尤其是基辛格,他的衬衫领子紧紧地卡着脖颈。”当时的中方英文翻译唐闻生告诉《环球人物》记者。

  基辛格原本特意备了一件干净的衬衫,没想到落在了巴基斯坦,不得已,只能跟美方随行人员霍尔德里奇借了一件衬衫,但霍尔德里奇个子比他高,脖子比他细,衬衫并不合身。

  突然,一道光透进来,门开了!摄影灯一时间全亮,基辛格看到一个男子大步迈进来,身体瘦削、风度翩翩。光看相貌,他就知道来人就是周恩来了。

  会谈开始了。“基辛格准备了这么大、这么厚一个活页本,会谈开始后,他就照着这个本子侃侃而谈。”唐闻生边说边向《环球人物》记者比划。

  霍尔德里奇的回忆录里也记录了当时的场景。“如坐针毡地听着基辛格讲了很长一篇华丽的辞藻”,好不容易讲到了霍尔德里奇起草的一段话,“美国不支持‘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或者‘台湾独立’”。话音刚落,周总理马上说:“好,我们现在可以开始谈了。

  “周恩来毕竟是一个镇定自若、才能过人的谈判专家。我很快就感到,我同其他共产党人谈判时经常耍的那类小花招不灵了。”基辛格回忆。

  之后,基辛格把活页本收了起来。“大概是看到周总理面前只放了两张纸,纸上仅用铅笔简要写了一些字,他觉得自己作为哈佛大学教授还要稿子,面子上挂不住,索性把准备好的东西推到了一边。”唐闻生推测。

  双方经过两天坦率的交流,在基辛格11日离京前商定尼克松的访华事宜。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抵达北京,开启中美关系破冰之旅。

  ·1972年2月,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左二)和基辛格(左一)正式访问中国,周恩来总理(右二)会见了代表团一行。

  “中国和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初谋求和解,这是世界环境所决定的。但事情来得这样快,发展又如此顺利,则是由于中国总理的光辉品格和远见卓识起了不小的作用。”基辛格曾多次回忆,周恩来是如此有耐心,从第一次访华到后来的每一次,两人每天会谈时间6至10小时,“除吃饭时间之外没有中断”。

  基辛格感慨:“这样建立起来的关系已经经受了多次困难的考验,而且已经成为当代国际关系的基石之一。

   “政策领域的摇滚明星

  中国老话儿讲,“八十曰耄,九十曰耋……百年曰期颐。”颐,养也。也就是说,人活到100岁,饮食、居处等都要靠别人来供养了。可基辛格不。卸任美国国务卿后,他仍活跃于世界舞台上。

  前几年,《环球人物》记者采访基辛格时,他中途起身回到里面的房间,接了一个神秘的电话。回来坐定后,他有些俏皮地盯着记者说:“这是白宫来的电话,你不会说出去吧。

  “历任总统都邀请我去白宫,而拜登没有。”基辛格有时也会发些牢骚。

  90岁以后,他依然用惊人的毅力与激情保持着工作状态——他存在听力障碍,经历了多次心脏手术,一只眼睛已经失明,但每天仍要工作15小时左右。

 ·2022年12月,基辛格在美国国务院参加活动。

  他竟然还对人工智能提起了兴趣。2021年,他与谷歌前CEO施密特等人合著出版了《人工智能时代和我们人类的未来》。他认为,人工智能可以改变战争,因为它们能够做出人类意想不到但具有毁灭性效果的举动。人工智能一旦失控,其威胁将远超核武器。

  他忙碌的日程中有一个关键词:中国。

  有一次,他受邀参加美国的一档夜间脱口秀节目,推广他的新书《论中国》,在现场与主持人谈笑风生:“我的孙子已能在国际象棋上打败我了,所以我已经不和他下棋了。

  在《论中国》一书中,基辛格借棋的意象解释中美两国战略思维的差异。他表示,西方喜欢玩国际象棋:“开局时,棋手手上有所有棋子。但最终,只有一个‘王’能统治棋盘。

  而中国的围棋是一个关于力量平衡的游戏:“如果国际象棋事关一场决定性战役,那么围棋就是一场持久战。国际象棋棋手的目标是全面胜利,而围棋棋手的目标是相对优势。

  “但不幸的是,今天美国的外交政策处于极化状态。去年基辛格对解决乌克兰危机提出建议,很快遭到各方的抨击。在今天美国的政治环境下,我们很难像过去一样再看到基辛格的外交思想成为主导。”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教授、基辛格传记作者施瓦茨告诉《环球人物》记者。

  如何评价基辛格?一位美国学者说,直到今天,世界来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基辛格“依然相当于政策领域的一位摇滚明星”。金灿荣说:“他首先是一名美国的爱国者,然后才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在2014年的基辛格中美关系研究所新标识启用仪式上,时任中国驻美国大使崔天凯向基辛格赠送了他为新标识题写的汉字“”——“”字在中文里有“基础”“基本”“重要”等含义,这些形容用在基辛格身上恰好合适。

  他在2023年2月6日纪念里根诞辰112周年时发表的主旨演讲,认为中国的崛起是当前美国面临的四大挑战之一,引发了一些争议。尽管如此,在基辛格博士以惊人的精力迎来百岁生日时,他的功绩应被铭记,衷心祝他生日快乐!

责任编辑:张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