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出山沟沟 贫困户过上新生活

26.10.2016  19:17

 

      □李晓军 程聪
    在脱贫攻坚的新战场上,革命老区通江县正进行着一场脱贫攻坚、决战全面小康的“新突围战”。
    “十三五”期间,通江规划搬迁农户26585户90905人,截至目前,已搬迁6150户24000人。易地扶贫搬迁,让通江县走出了一条 “挪穷窝、换穷貌、改穷业、拔穷根”的精准扶贫之路。
    资金打捆保障配套设施建设
    10月24日,在通江县毛浴乡干溪村中药材产业园里,芍药、大黄等中药材苍翠欲滴。产业园旁,一座座新建的农家院落白墙青瓦,院前院后种满了果树和时令蔬菜,如掩映在清晨薄雾中的水墨画。
    这里是干溪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之一,住的全是来自干溪村等村的村民。安置点内,标准平直的水泥路直通农家,村级活动场所、排水工程、太阳能路灯、活动广场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
    从5公里外搬来的村民赵永镜,是入住安置点最早的居民之一。上个月,新房子才刚刚交付,他和家人便迫不及待地搬了进来。“这里平整、亮敞、邻居多,而且关系和睦,比起我们以前山沟沟里单家独户的土坯房,不知要强上好多倍。”赵永镜笑着说,很感谢通江团县委的真情帮扶。“搬迁户满意,我们就放心了。”通江县团县委书记肖堃说,他们将帮扶情况和群众满意度纳入了驻村工作队的考核。
    搬迁资金哪里来?原来的山林、土地咋办?搬了,生活有没有着落?生活条件怎样?这些都是搬迁户普遍担心的问题。
    “执行国家政策,不打任何折扣。”通江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万学成说,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建档立卡贫困户只需自筹资金不超过一万元就能搬进新房。而且,通江县强化项目整合,将各类涉农资金整合打捆投入到安置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新村建设、公共服务等项目上,切实保障了易地扶贫搬迁配套设施项目的资金需求。
    讲透政策搬迁户心里踏实了
政策规定多少面积,实际享有多少面积?”“国家投多少钱,自己还要拿多少钱?”“什么时候开工,什么时候搬进新房?”“质量如何保证,谁来监工?”……
    在通江县瓦室镇鹿鸣村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建设现场,搬迁户张大书拿着“易地搬迁明白卡”说:“在启动建设之初,我心里还有些不放心。现在,我们老百姓最关心的内容,这卡上都写得明明白白,我心里踏实了!
    “张大书的顾虑,是鹿鸣村34户搬迁户共同的顾虑。老百姓的顾虑,就是政府努力的方向。”通江县相关负责人说,通江县委、县政府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纳入县委、县政府的重要工作日程,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乡镇“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实行县级领导联乡、县级部门包村、党员干部帮户工作机制,明确项目清单、责任清单、序时清单。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对工作推进情况进行现场交账,层层压实责任。

        发展产业增加老百姓收入
    搬迁户要脱贫致富,关键得靠产业。通江县在推进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注重与产业培育相结合,按照食用菌、茶叶、畜牧、核桃和中药材、生态养殖等县域“4+X”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推行 “搬迁+产业”,“搬迁+劳务”,“搬迁+旅游”,“搬迁+专合”等方式,实施产权入股、园区务工、经商开店、互助合作、提供公益性岗位等“五个帮扶”,确保每户有1个以上增收致富项目。
    空山乡青龙村充分利用扶贫产业周转金和扶贫小额信贷,重点帮扶全村77户建卡贫困户发展马铃薯、玉米、中药材、核桃、板栗等生态产业,有效解决了他们的增收难题。
    瓦室镇鹿鸣村长短结合,积极引导入驻业主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一是发展林下经济,准备种植桔梗、半夏等中药材1000亩,可以解决搬迁户劳动力就近务工;二是成立业主委员会,将贫困户5000元周转资金以股金形式注入养猪场,获得每年保底500元的分红;三是加强技能培训,进行劳务输出。
    “在聚居点因地制宜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培育特色产业专合组织,实行企业带农户、党员带群众,引导搬迁农户走产业发展路子,千方百计增加他们的收入。”万学成说,要从增强贫困群众的“造血”能力入手,加大对贫困群众劳动技能的培训,要求每户能掌握一到两门实用技能,每户有1名技术明白人,每人掌握1—2项职业技能或农村实用技术,要真正实现搬迁户“搬得出、留得住、能发展、可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