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做实民生工程 凝聚四川发展之力

09.12.2013  10:29

党的十八大对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了重大部署。十八届三中全会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鲜明指向。四川在改善民生上采取了什么举措,下一步有什么考虑?记者专访了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明。(12月5日《四川日报》) 

  当前“民生”一词不断见诸报端,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民生”包含的内容很广泛,与民生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可归于其中。而与群众直接相关的衣食住行以及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民生重点关注对象。毫不讳言地说,若民生工程搞好了,让群众满意了,群众工作也就做好了一大半。 

  王东明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重视总量更要重视人均,既要重视平均数更要重视大多数,最终要让绝大多数城乡家庭和群众实际生活水平有显著提升。因此,必须在改善民生上下真功、求实效。 

  改善民生,首先要端正改善民生的态度。民生工程是一项重要的惠民政策,其影响深远。领导干部要永怀为民情怀,将群众的事当做自己的事,将群众的困难挂在心上。要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使命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来对待民生工程各项任务,并将其落到实处,让群众满意,让群众最终富起来,真正改善群众生活,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衷心拥护。 

  改善民生,不能纸上谈兵,而要有实效。一要搞好调研。做民生工程政策规划之前,领导干部应该多下基层搞调研,摸清基层实际,了解好民生,走出“衙门”深入基层,实地听民声、察民情,然后形成调研报告,才能让政策更符合实际,为搞好民生工程打下坚实基础。二要强调时效。建立和完善好民生限时办结制、倒查问责制,按时保质完成民生工程任务,才能让民生工程更具时效性,合时势。三是要建立质量过硬的民生工程。每一项工程,每一个细节,一砖一瓦,都要经得起检验。让群众用的放心、得到实惠。 

  四川省在民生工程方面做出了实效。四川省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守住“保基本”这个底线,年初安排1249亿元继续实施就业促进、教育助学、社会保障、百姓安居等“十项民生工程”;新增县级公立医院全面取消药品加成、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全面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等八项民生政策。截至10月份,已经投入1390多亿元。启动实施“四大片区扶贫攻坚行动”,大力实施基础扶贫、产业扶贫、新村扶贫、能力扶贫、生态扶贫等“五大扶贫工程”,推动贫困村向小康村、贫困户向小康户转变,全年将投入各类扶贫资金330多亿元。在抗震救灾和抗洪抢险斗争中,坚持生命至上、民生优先。6月底过渡安置的23.4万户、79.7万人全部得到安置。10月份又启动了过渡安置房暖冬提升行动,对过渡安置房进行保暖、防寒改造,在冬季来临前将棉被、棉衣裤等御寒物资也全部发放到灾区困难群众手中,确保不让一户群众挨饿受冻。 

  一项项工程、一笔笔资金、一句句嘘寒问暖、一颗颗真诚之心。四川以民生为本,切实让群众得到实惠,分享改革红利,必将以温暖凝聚起共建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的无穷群众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