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地揽趣】阆中奇俗:正月十六“游百病”

13.03.2015  18:45


四川在线消息 (王玉贵 整理)元宵一过,春节在人们的不舍中离去了。但在“中国春节文化之乡”阆中,元宵过后,春节还有一场“压轴”大戏,那就是“游百病”。正所谓:“正月十五看花灯,正月十六游百病”。

每年正月十六这天,阆中古城就万人空巷。一大早,大人让小孩穿上新衣,戴上新帽,一家人吃过汤圆,把备好的食物、饮料、瓜果、糕点带上出门。或携老扶幼,或呼朋引伴,或牵手并肩,一路上邀邀约约,说说笑笑,前往选定的高山、河湾。城郊的白塔山、锦屏山和玉台山,从早上到傍晚,都是人潮涌动、摩肩接踵。

游百病”的盛况,在阆中古已有之。据清咸丰年间《阆中县志》记载:“上元后一日,锦屏山游人如蚁,谓之游百病。”上元,即正月十五。后一日正好是正月十六。锦屏山与阆中古城一江之隔,兀立于嘉陵江边。这天的游人在山上行走,远远看去如同蚂蚁大小,难怪当年写志的人如此形容。

历史上,阆中人“游百病”多前往锦屏山、白塔山。而当时嘉陵江上没有桥,唯有渡船为过河的工具。前往两山的人们,纷纷来到华光楼外的码头上等待过河。此时的码头上多有杂耍、舞龙、民歌、灯戏等地方民俗表演,打水漂、打儿洞、竞走、掰手腕等活动,也令等船人乐此不疲,目不暇接。

据当地民俗专家李文明介绍,阆中“游百病”源于上古时期中华始母华胥踩巨足痕的游走之风、大脚板舞俗。相传上古时,华胥为母系氏族首领,氏族的成员主要从事果实采摘和蚕织、盐卤织造开采活动。当时生产力十分低下,人们的采集活动大多与游牧、迁徙相关,游走之风盛行之下,成员个体的健康提高了。同时,部族也得以休养生息。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时期,成就了阆中“华胥文化和伏羲文化盛传地区、代表地区”的认知共识。李文明说,巴渝舞是古巴人在同猛兽、部族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一种集体武舞。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巴人功不可没,阆中“游百病”有着巴渝舞和巴人尚武、竞技的遗风。两度到过阆中的杜甫以及陆游,在咏阆中的诗句中留下大量与此相关的文字。

正月十六‘游百病’,游了百病不生病”。千百年来,“游百病”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积累起来的娱乐方式和健身行为。据介绍,“游百病”最初仅限于妇女,在每年正月十六这天夜里,出门四处游走,祈祷来年身体康健。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春节的基本结束,男人们开始出门干活挣钱,开始新一轮的奔波。

如今,“游百病”又有了新的内涵。正月十五热热闹闹地闹完元霄,正月十六这一天,人们在饱食美味佳肴后,出门登高望远,呼吸春天的空气,欣赏美丽的景色,健步散心,能帮助消化,增强免疫功能,可谓一次全民户外健身运动。锦屏山、白塔、山大佛寺、状元洞、天宫院等景区不仅免费开放,还会开展猜灯谜、荡秋千、踢毽子等与游客互动的娱乐活动,以及“低碳骑行游百病”自行车环城活动。

游百病”作为春节文化的组成部分,是阆中的重要民俗文化。早在2010年阆中市接受“中国春节文化之乡”评审时,相关专家就对“游百病”这一民俗给予高度评价。2013年11月,阆中正月十六“游百病”被国家体育总局列为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