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非抗埃前线抗埃重镇科索探访记

21.11.2014  12:53

    

  从弗里敦市区通往科索镇的塞中友谊公路,是进出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唯一的一条国道。双车道的公路上,车辆来来往往。这条公路由中国政府援建,并于2014年4月正式移交给塞拉利昂政府。

  科索镇(Kosso Town)是塞拉利昂东西交通的重要枢纽。这里汇集了塞中友好医院、移动P3检测实验室以及在建的固定P3实验室,堪称中国援助塞拉利昂抗击埃博拉的大本营。

  移动P3检测实验室是一个由3台独立方舱组成的“大块头”。9月,它搭乘大型运输机抵达非洲,随后进驻塞中友好医院开展工作。检测队的专家颇为自豪地告诉记者,这是由中国专家自主研制的高等级生物安全装备,是中国生物安全防控10年发展成就的一个缩影。它包括主舱、辅舱和中控指挥舱,内部设备包括手套箱隔离器、生物安全柜、自控充气式气囊门、自洁净型传递窗、高压污物灭菌器、高效充气过滤器、高温污水煮沸罐等。

  记者抵达移动P3检测实验室时,正好赶上塞方人员与检测队员交接需要检测的血液样本。根据以往经验,待检血样含有病毒的可能性非常大,因此检测队员也进行了严密的防护。从远处看,3名穿着全套连体防护服的队员仔细地将包裹血样的原包装清除,消毒后再放进清洁的包装袋,看似简单的过程,检测队员要在非洲强烈的阳光照射下工作近20分钟。

  队员们将样本送到检测主舱后,由另一组队员对血样进行病毒灭活处理,然后再进行相关检测。由于样本数量大,这个过程更加漫长,队员们在实验室连续工作的最长时间达到5个小时。

  从移动实验室所在的相对独立的区域绕一个圈,才能走到塞中友好医院的区域。首批中国援塞医疗队的工作,通过媒体已经让许多人对这里有所知晓。现在,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2医院抽组的第二批医疗队完成轮换后,正有序开展埃博拉疑似患者的收治工作,确保抗埃任务不中断,保证病人救治工作不间断。

  出于安全的考虑,此次记者只被允许在清洁区停留。但能看到医疗队将随机运抵的物资进行卸载、分类和入库,认真核验目前库存的药品、耗材、设备等物资,与塞方对接营区整治、警卫防护等工作。队员们对中心内部及周边环境进行实地查看,对留观中心的运行流程尤其是病人收治流程进行反复推演。大家还围绕工作制度、物品交接、医护沟通、后勤保障、人员排班和物资申领等问题开展讨论,明确医护人员值班制度和病人管理制度,并与塞中友好医院的塞方工作人员就各项工作进行细致的沟通、交流。

  据医疗队队长陈昊阳介绍,虽然因连续作战和时差等原因部分队员比较疲惫,但大家士气很高,正按照统一指挥有序开展工作。先遣队员和一些经验丰富的老队员还自发通过集中带教、个别交流等方式,帮助队友尽快熟悉业务流程、掌握相关技能、适应工作环境,为实现留观中心工作顺畅运行奠定基础。

  出了塞中友好医院的北门,走上数十米,就能听见挖土机轰隆作响的声音。为帮助塞拉利昂应对埃博拉疫情,扩大实验室检测量,在今后的几个月里,中方将在塞建设一个固定生物安全实验室。

  负责整个项目运作的中国疾控中心专家告诉记者,该项目总建筑面积为375平方米,包括一个80平方米柴油发电机房,预计建设工期130天。固定生物安全实验室建成后,不仅在抗击埃博拉疫情中将发挥重要作用,而且还将用于提升当地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检测能力。

  塞中友好医院和固定实验室有机结合起来,将形成一个具备完整诊断治疗能力的大型医疗中心。塞拉利昂卫生部所属的医学科学院也在附近。科索镇未来将不仅只是交通枢纽,更将成为塞拉利昂的医学重地。

  摘引网址: http://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14/1120/355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