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者的墨脱记忆:到林芝从3天到10个小时
中新社宁德8月30日电 题:援藏者的墨脱记忆:从3天到10个小时
作者 吕巧琴 叶茂
翻越近5000米的多雄拉雪山,穿越30公里的原始森林,趟过沼泽地和36公里的蚂蝗区,挪过长达5公里、宽不到1米、最窄处仅50厘米的“老虎嘴”……这是李建功第一次从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徒步到墨脱县的经历。
“没有想到如此艰巨和困难,对于外界的人是不可想象的。”回忆起第一次徒步进墨脱的情景,现任福建宁德市地方税务局局长的李建功直言落差相当大,“当时光知道有个县不通路,没想到条件这么恶劣”。
墨脱,在藏语中是“花朵”的意思,却是当时中国唯一不通公路的边境县,海拔最高处7800多米,最低处300多米,被称为“高原孤岛”。进出墨脱只能靠步行,一路要翻越雪山冰川、过原始森林、沼泽地、蚂蝗区和“老虎嘴”。
李建功是福建省第四批援藏人员,2004年进藏出任墨脱县委书记。第一次徒步进墨脱,不足200公里的路程,耗费了整整5天时间。
就在李建功到墨脱报到当天,这条天险夺走了一名边防士兵的生命。而每年,至少有10余人因为徒步进出墨脱而意外身亡。援藏三年间,李建功多次徒步往返墨脱,也多次在危机边缘徘徊。
“生死墨脱路啊,确实是。”谈及三年援藏工作的最大挑战,李建功坦言,不是生活的不便、语言交流的障碍,而是来自于自然条件的恶劣。
李建功在调研中发现,由于没有公路、每年有8个月的大雪封山,墨脱当时的物价极高,一吨水泥要卖到5000元(人民币,下同),一个鸡蛋也要4元钱。因此,接通“高原孤岛”的“天路”,成为李建功的心愿。
为了建一条连接外部的路,李建功等几位援藏干部和当地干部几乎走遍了全县所有的村寨,多次组织专家徒步勘探、设计和论证,提出先修境内县乡公路、再修县外公路、最终内外对接的方案。
2006年,墨脱公路被列入西藏自治区“十一五”规划,勘探队、设计队和施工队分别进驻,边勘探设计,边施工建设。
墨脱人翘首以盼对外公路的修通,当地“背夫”却开始为未来的生计忧心忡忡。为打消“背夫”的忧虑,李建功拿出工作经费,鼓励“背夫”学驾驶跑运输,开商店,保障他们在公路修通后的生活来源。
“想着‘高原孤岛’能够通上一条天路,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社会经济将马上发生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心里很高兴、很欣慰。”李建功援藏归来已7年,谈及墨脱的发展时欣喜不已。
统计数据显示,墨脱县2006年生产总值达7306万元,比2004年增长34.2%;县级财政收入达170万元,比2004年增长28.8%;人均纯收入2388元,比2004年增长62.6%。
今年是对口援藏工作20周年,李建功不久前获表彰为全国对口援藏先进个人。而今年8月初,李建功在离开西藏后第一次重返西藏,坐汽车沿着已建成的墨脱公路从林芝到墨脱,当年徒步至少要3天的路程,如今只花了10小时。
“从3天到10个小时,你想想变化是多么喜人。”回望首次徒步进墨脱和最近的重回墨脱,李建功感概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