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尽快补齐小康“短板”

05.08.2014  10:27

 

2012年底,全市“8+8”对口援边工作启动。一年多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倾情帮扶下,我市边远民族地区的广大干部群众迸发出推动跨越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以自强不息奔小康的实际行动,向更加美好的明天奋进。

  “突出抓好边远民族地区对口帮扶,促进城乡困难群众与全市同步奔小康。”刚刚召开的市委九届七次全会关于扶贫开发和民生改善的部署,充分显示了市委、市政府对边远民族地区扶贫攻坚的高度重视和对解决边远民族地区发展“短板”、实现全面小康的坚定决心。

  7月31日,怀着对边远民族地区群众的深情厚谊,市委书记刘成鸣来到米易县白坡彝族乡等地,察看对口援边工作开展情况,细化落实边远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新村建设、公共服务配套等工作。

  致富路修到家门口

  交通不畅是限制边远民族地区发展的瓶颈之一。大半年前,从白坡彝族乡前往麻陇彝族乡,约30公里的路程,汽车需要行驶整整1小时30分钟。

  现在,颠簸的道路,时常中断的交通,已成为当地群众的回忆。2013年12月,一台挖掘机破开了白坡至麻陇通乡公路的第一方土石,乡亲们日夜盼望的致富路拉开了建设序幕。

  这条名为南七路的通乡公路是市农商行在对口援边工作中的重点帮扶项目,该公路起于白坡乡茅坪电站,止于麻陇乡七星牌,途经白坡乡核桃坪村、李明久村、油房沟村和麻陇乡新田村,全长22.1公里,总投资4980万元。目前路基工程全部完成,已进入路面施工阶段,预计今年12月完成主体工程。

  “过去这条路时常断道,雨季基本不通车。”在施工现场,攀枝花公路建设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向刘成鸣介绍,过去的南七路已经跟不上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的步伐,更无法保障群众的安全出行。正在进行的南七路改建工程按四级公路、5米宽水泥混凝土路面标准建设。项目建成后,将有效解决4个行政村、18个村民小组、3800余人的交通运输和出行难问题。

  南七路的建设,最高兴的是沿线群众:“这条路解决了我们农产品运输的大问题。”“早晨打核桃、摘花椒,中午就能卖到炳草岗。

  刘成鸣对项目建设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基础设施薄弱是边远民族地区最大的制约因素,要把项目建设作为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持续改善边远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条件。要加快完善水利设施,开展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改造,规划一批中、小型水库,在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微型水利设施,确保人畜饮水,力争旱涝保收。要加强乡村道路与主干道路衔接工程建设,抓紧实施村道硬化工程。要加强电力通讯设施建设,做到电力通讯全覆盖。

  特色产业增添发展动力

  蓬勃发展的特色产业令我市边远民族地区呈现出万千气象。

  1.1万亩烤烟长势正旺、4.6万亩核桃郁郁葱葱、每年出栏牲畜约3万头(只)……这些数据,来自白坡彝族乡。

  走进白坡乡油房沟村,几乎家家户户的门前都堆放着已装袋的核桃青果。丰收,让种植户喜上眉梢。“核桃多少钱一斤?”在这里调研时,刘成鸣向乡亲们打听核桃价格。“8块,这是这几天给收核桃的老板的价格,散卖10块。”乡亲们回答。

  据油房沟村党支部书记邱正发介绍,今年,该村核桃种植户人均纯收入将进一步增加。

  核桃,已经成为米易县边远民族地区的“致富果”。近年来,米易县抓住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等机遇,大力发展核桃产业。目前,该县民族地区核桃挂果面积达5万余亩,年产量达6500余吨,产值达8000余万元,年收入过万元的核桃种植大户有300余户。

  米易县有关部门预测,今年仅核桃产业就能实现民族地区农民人均增收1500元左右。但“致富果”的能量远不止此。随行的米易县有关负责人向刘成鸣汇报,目前该县正在积极与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对接,力争充分发挥核桃产业优势,开发下游产品,进一步延伸特色农业产业链。

  “抓好扶贫帮困,根源在于发展、目的在于发展,发展特色产业,是边远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发展的‘造血’之举。”刘成鸣在与大家交流时说,要坚持以整村推进为载体,结合边远民族地区的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坚持市场引领、龙头带动,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要求,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发展烤烟、水果、干果、中药材、畜禽养殖等特色农业,积极发展阳光康养旅游和特色文化产业,增强边远民族地区发展后劲。

  美丽新村开启美好生活

  年底前,白坡彝族乡油房沟村的18户村民将搬进青瓦白墙的新房。这是新村建设为他们带来的实惠。

  油房沟新村聚居点于去年9月开工建设,米易县财政按照农房2万元/户、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5万元/户的标准予以补助,其余部分由群众自筹。同时,市农商行还给予了每户建房户13.5万元的无息贷款支持,目前农房主体及外墙装饰工程基本完工。

  住进新房子,是乡亲们多年的憧憬。每天忙完农活,许多乡亲总是守在工地边,看着自己的愿望一天天变成现实。刘成鸣走进一幢130余平方米的在建农房,和户主一起分享喜悦,征求大家对新村建设的意见建议。

  刘成鸣说,群众是新村建设的主体和受益者,新村建设必须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要发挥典型引领的作用,组织群众到外地学习新村的建设管理经验,充分激发群众奔小康的动力。要按照公共服务城镇化的要求,配套完善水电气和金融、医疗、文体等设施,让群众住进新房子,过上好日子,培育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新风尚。

  调研中,刘成鸣强调,推动边远民族地区跨越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当好群众的“领头羊”,做推动发展的“实干家”,和群众同甘共苦,把作风建设的成效转化为推动发展、富民惠民、促进和谐的实际行动。

  当天,刘成鸣还前往米易县丙谷镇、垭口镇等地进行了调研。

  市政协副主席吴文发参加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