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科研创新力 社科研究结硕果

21.11.2019  18:06
我校荣获四川省第十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0项

【编者按】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是省政府设立的我省社会科学领域最高规格的奖励,是展示四川社会科学研究水平、研究成果、研究力量的重要平台。10月31日,四川省第十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颁奖大会在成都举行。副省长王凤朝宣读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 


我校共荣获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0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荣获三等奖8项。近年来,学校不断深化科研体制改革,进一步规范科研管理,全面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在全体社科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取得了新的进步。


现将获奖项目逐一罗列,以飨读者。


地方本科院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研究

获奖者:唐毅谦(校办)、陈琳、施亚、严彦

成果形式:著作

我校排名:第一完成单位



地方本科院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研究》一书是2016年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四川地方本科院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策略研究》(批准号:SC16A001)的研究成果。


该项目已于2017年12月通过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审核准予结项。本成果立足于占全国本科院校90%左右的地方本科院校(以下简称地方院校)内涵发展的重大需求,提出学科专业一体化的建设路径,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来解决地方院校争创一流的发展战略问题。在理论层面,本成果在梳理学科与专业相关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学科与专业建设的辩证关系,构建了基于“优化共进”理念的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理论体系。在实践层面,本成果基于地方院校的学科与专业建设现状,系统研究了地方院校开展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提出了与之发展相适应的建设方案。同时,本成果对“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院校学科与专业建设趋势进行了展望。这不仅为地方院校重新审视自身学科与专业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更为其开展“双一流”建设提供了决策依据。


马克思主义在泰国的传播与影响研究

获奖者:杜洁(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外教育学院)

成果形式:独著

我校排名:第一完成单位



该专著在大量参考相关文献特别是国外文献的基础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以泰国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为主线,客观翔实地阐释了20世纪泰国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史,考察了泰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体脉络和基本力量的作用与影响,解释了泰国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取得阶段性成就但又数度“被中断”和最终失败的历史原因,并分析了其历史影响与在当代泰国社会的政治与文化遗产。


该专著是全球华语学术世界中首部以泰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与共产主义运动史为主线的系统性研究著作,扭转了西方学界著述丰硕而国内相关研究相对失语状态造成的研究结论不公正一边倒的不利局面。总结了泰国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泰式”特征、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宝贵经验与失败教训,增添了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共产主义运动研究的丰富性和完整性。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应用于当前泰国政治局势动荡和社会极化分裂的问题分析之中,尤其是以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审视泰国当代社会矛盾的本质与症结,指出频繁的政变不过是统治阶级挖掘利用被统治阶级的斗争力量和斗争潜力而进行的派系内斗,声势浩大的人民运动不过是一场场被异化的阶级斗争。


文学观念的历史转型与现代文学史书写模式的变迁

获奖者:胡希东(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成果形式:专著

我校排名:第一完成单位



该著系作者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最终成果,该著以二十世纪以来几次大的历史转型期为时间段,选择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史文本为对象,在探析文学观念历史转型带来文学史叙述模式变迁的基础上,探究现代文学史叙述的历史得失,并进而提出科学合理的文学史叙述的主张。该著具独特创新性与重要学术价值:该著发现了文学观念与文学史叙述模式之间的潜在支配关系,这是该著的独特发现;该著以文学观念、文学史叙述模式为探讨文学史叙述的重要突破口,显示出该著研究视角、研究对象的独特与创新,弥补了文学史叙述研究的空白与薄弱之处;该著不是简单评析文学史书写,而是着眼于文学史书写之根本:文学观念对文学史书写模式的潜在支配,并在探析文学观念的历史转型带来文学史叙述变迁的基础上,探析各个历史阶段文学史书写的历史得失,进而提出回归文学本体才是科学合理的文学史书写,这对文学史书写有指导作用与启示意义:该著具宏阔的视野,在具体研究中将文学史叙述实证考察,文学史文本的细腻解读,以及文学史叙述有史有论完美结合在一起,学术性与厚重感突出。


传统藏戏的叙事与结构艺术研究

获奖者:袁联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成果形式:系列论文

我校排名:第一完成单位



该系列论文是本人主持研究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康巴地区民间表演系统文化整合功能研究”中的部分成果。该系列论文包括5篇论文:2017年6月发表于《戏剧艺术》的《传统藏戏的动力机制与“回环”式结构》;2016年8月发表于《贵州民族研究》的《传统藏戏的时空结构》;2017年4月发表于《西藏研究》的《传统藏戏的开放性结构》;2017年11月发表于《戏剧文学》的《传统藏戏的象征性“行为”结构》;2016年4月发表于《西藏研究》的《藏族民间表演艺术的苦难叙事与精神超越》。


该系列论文分别从动力机制、时空结构、结构形态及“行为”结构、苦难叙事等方面,对传统藏戏的结构与叙事及其背后的文化精神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其中,“传统藏戏的动力机制与‘回环’式结构”、“传统藏戏的象征性‘行为’结构”,均为学术界首次从“动力机制”和“行为”结构对传统藏戏进行较为深入地研究,并首次提出传统藏戏的结构为一种“回环”式结构。


课题结题时匿名评审专家认为,课题“在研究视角上独辟蹊径”,“提供了一个多学科交叉研究的范式”。


敦煌莫高窟吐蕃后期经变画研究

获奖者:刘颖(美术与设计学院)

成果形式:独著

我校排名:第一完成单位



本书在多次考察敦煌莫高窟吐蕃时期的石窟寺和壁画的基础上形成。通过分析敦煌莫高窟吐蕃窟的窟龛形制、壁画构成形式和题材特征,从图像的演变与发展以及其细部特征对821年以后兴建的洞窟进行了考证。公元821和822年唐蕃政权在长安城外和拉萨举行会盟,蕃汉民族关系进入相对融洽的时期,致使以汉传佛教艺术为主导的吐蕃后期洞窟壁画中,出现了新的绘画因素。如画有吐蕃赞普和侍从像的维摩变,穿着吐蕃服饰的供养人,画五台山道场的文殊变,经变画中的胁侍菩萨新形象,包裹装饰纹样的建筑柱身等等,都与蕃汉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往来有密切关系。另外著作专注于研究吐蕃后期具有突出时代特征的经变画,以密教菩萨经变、金刚经变、报恩经变、维摩诘经变等题材为主,探讨密教菩萨经变图像样式,金刚经变胁侍菩萨新样式的来源,吐蕃时期的密教菩萨信仰特点,以及经变中的故事画及其体现的信仰思想。

从洞窟的整体设计原则分析,吐蕃统治后期,石窟内壁画题材的配置形成较为固定的模式,净土类经变是最常见的题材,与众多经变题材一起,营造出想象中的佛国净土世界。


会计代理体制突破与服务创新对策研究

获奖者:陈建西(商学院)、张学梅

成果形式:著作

我校排名:第一完成单位



项目利用CNKI、维普、万方数据库,对国内外会计代理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全面检索,搜集了近年发表于国内外核心期刊的全部相关研究文献,运用文献研究法,总结了国外有关会计外包、国内有关代理记账的研究成果,对中外会计代理行业发展进行了比较研究,从我国代理记账产生发展历史的角度、从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角度,对中小企业会计代理记账、会计代理、会计服务的内涵、外延进行了界定。项目对四川省成都市代理记账行业54家代理记账机构、成都传化物流基地129个中小物流企业及深圳市5家代理记账机构进行了研究。项目对中小物流企业代理记账的社会需求、社会评价的研究,分析了中小企业代理记账的选择影响因素及其对会计代理服务质量、服务内容、服务模式、服务收费和代理记账从业人员的评价,揭示了中小企业会计代理社会供给和社会需求间的差距;项目对中小企业代理记账的会计管理体制进行了研究,对经济发达地区代理记账的苏州模式、上海模式、深圳模式的会计管理体制研究侧重于代理记账政府监管及其变革、会计服务的政府服务创新、代理记账机构自我管理等方面,研究反映了我国中小企业代理记账的会计管理体制的现状,总结了经济发达地区中小企业代理记账会计管理体制的创新及优势。


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

获奖者:“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课题组(商学院)

成果形式:著作

我校排名:第一完成单位



本专著按照“问题提出”“问题现状”“问题分析与解决”三条逻辑主线展开,在问题提出环节,以“学前教育的研究趋势与财政投入”为主题,一方面对学前教育财税政策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另一方面从理论视角审视学前教育的属性、特征与财政投入。在问题现状环节,以“学前教育经费及财政投入的现状分析”为主题,既分析我国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现状,也分析国外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现状,从而为我国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在问题分析与解决环节,在财政视角,一方面研究“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思路构建”,另一方面研究“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绩效评价”。在税收视角,重点关注“学前教育的税收扶持政策研究”。在均等化视角,核心是“学前教育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分析”。


该成果在理论价值层面,审视学前教育的属性、特征与财政投入,并对“学前教育是公共品”“学前教育应纳入义务教育”“公益性学前教育就是普惠性学前教育”等传统观点进行商榷。从而明确学前教育的私人品和公益品属性,并指出政府应提供学前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在实践价值层面,系统分析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应由“谁投入”“拿什么投入”“投多少”的问题。


20世纪中国声乐发展史

获奖者:胡郁青(音乐与舞蹈学院)

成果形式:独著

我校排名:第一完成单位



20世纪中国声乐发展史》是一部主要介绍20世纪声乐发展历程的著作,由人民出版社2017年正式出版。该书以20世纪声乐发展各个历史时期为主线,以各种声乐体裁为切入点,以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作曲家及作品为线索进行研究。全书共十二章27万字,逻辑严密,语言凝练,清晰地梳理了中国20世纪声乐发展的历程。该书主要特点是:将20世纪中国声乐发展历程从音乐史中剥离出来进行研究;按照声乐艺术形态发展的内在客观规律来划分各个声乐发展时期;记述史实与作者的论述并重;对20世纪声乐教育家的声乐理论进行了归纳整理。该书涉猎面广,史料丰富,是一部建立在文献史料基础上的著作。它从宏观层面总结了20世纪声乐发展的特点;呈现了20世纪上半叶和下半叶两个截然不同时期所表现出的声乐形态与现象;介绍了各个历史时期作曲家、歌唱家的成就;归纳整理了20世纪不同时期声乐教育家的声乐理论。


20世纪中国声乐发展史》一书从历史学、社会学、音乐学、文献学的视角出发,客观地展示了20世纪这一百年来声乐发展的历史,全书涉猎面广,史料丰富,是一部建立在文献史料基础上的著作。


中外廉政文化研究

获奖者:樊英杰(马克思主义学院)

成果形式:著作

我校排名:第二完成单位



腐败会损害人类的共同发展利益,廉政建设能提高人类的福祉。因此,从此意义讲,推进反腐事业乃是以“人类的名义”。在四川省社科普及规划项目“中外廉政文化读本”及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项目“传承与实践:中外反腐败长效机制的建构分析”的研究基础之上,课题小组决定以“中外廉政文化研究”作为主题,为当前廉政建设献上一本既重视制度建设,又关注文化形成;既着眼于反腐举措立竿见影的效果,又注重廉政建设的长效机制的著作。


本著作主要内容包含六个方面:“中国廉政文化的价值选择”试图在中国文化中采摘各种优秀的廉政文化成果,为当下反腐事业积累文化资源;“中国廉政文化的实践路径”介绍从传统社会到新中国时期反腐实践中的重要经验和教训;“传统官制中的治官启示与惩贪警示”与“监察制度的历史发展与当代启示”分别从官制制度与监察制度两个方面具体论述怎样将传统廉政文化去伪存真,实现古为今用;“全球化反腐事业的新趋势”从整体上介绍当前国际反腐合作的平台、主要评价工具;“反腐实践的警示与启示”从细节上观察各国腐败症结的不同成因与相应对策,以及廉政文化与反腐制度互动的具体状况。


供给侧改革与现代绿色薯业技术创新

获奖者:黄静玮(医学院(护理学院))

成果形式:著作

我校排名:第二完成单位



该著作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从分析国内外薯类市场新变化着手,按照“市场新变化—产业新需求—发展新动能—创新新成果—转型新路径”的构思,确立了发展现代绿色薯业的新方向及其双创驱动发展的主要措施,阐述了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紧密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双创战略、双创互动三环模式、技术创新五级价值增值原理,提出了“构建技术创新链—延伸产业创新链—提升科技价值链”的三链联动转型升级机制。在现代绿色薯业主食化发展关键路径的技术经济学分析基础上,重点探讨了供给侧改革与现代绿色薯业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进一步提升现代薯类产业技术创新链。本研究致力于将技术创新管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与薯类产业技术创新的最新进展紧密结合,出版了第一部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想与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管理紧密结合的专著,对于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发展现代绿色农业具有可借鉴的普遍性。项目组向省委提交的建议得到了省领导的批示并为主管部门采纳,向主管部门提交的建议和报告在全省产业发展规划中起到了重要参考作用,研究成果在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现代新型经营主体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编辑:李洁         责编:陈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