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教师工资绩效比例还得深思熟虑才好

09.12.2015  08:21

      

  □杨亚军
  记者从教育部获悉,目前中青年教师已成为主体,高校教师45岁以下占比超7成。下一步,将改革教师绩效工资政策,大幅度提升教师工资绩效部分的比例。(12月8日《华商报》)
  当初,实行教师绩效工资改革是为了激励教师做到奖勤罚懒的目的。但是,这些年的实践证明,教师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并没有显现,许多学校在执行绩效工资发放的过程中也并不顺畅。一些学校为了缓和绩效工资发放带来的许多矛盾,经常采取平均分配的方式,即使有差距也控制在很小的范围之内,违背了绩效工资改革的初衷。
  这次教育部提出要大幅度提升教师工资绩效部分的比例,笔者认为绩效工资部分的比例不能太大。如果绩效工资部分的比例过大,将导致基础工资的减少,一些教师肯定有意见。
  当前,教师绩效工资的发放也没有绝对统一的标准,很多学校是根据自己学校的需要制定一套规则在运行。当然,很多学校制定的发放规则中出现了权力自肥的现象,这是众多教师不满的原因之一。对于教师绩效工资标准的衡量尺度也存在着很多的困惑和疑问。
  如果真的用师德来考评教师,确实是很难的。因为,师德本质上是形而上的,是与教师个人的人品、价值观联系在一起。谁来为每位教师做裁判?又如何界定得清谁是谁非?况且,这个世界上还没有哪个行业以道德水准来决定财富分配。显然,用师德对教师进行绩效考评是行不通的。
  那倘若绩效工资以“优绩优酬”来衡量,并且这个绩一定要有所体现,那么在显性形式表达上就一定是考试分数,除此以外没有第二个可以更好地量化优绩的指标。但上级要求在绩效工资奖励性实施考核方案中不得“以分定绩”。如果不用分数这个量化指标,那么“优绩”又如何体现?
  那最后只能以工作量来考评绩效,但教师工作量又因按各科的要求设立的,而且各学科的特点不同,工作量也各不相同。在中小学校只好通过课时来量化,也就是谁的课时多,拿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多,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学校就是以课时来进行绩效工资的分配,课时的多与少依然存在很多的矛盾,因此,绩效工资成了课时的争夺,并没有真正体现激励和绩效。
  我认为提高教师薪酬显然不能仅仅着眼于提升教师工资绩效比例,普遍提高教师群体的平均待遇水平,这样才能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才会有更优秀的人才投身于教育行业,绩效工资改革需要问计于民,提升教师工资绩效比例更需要审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