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机遇 开拓创新 推进社科大省向社科强省发展
各位理事、同志们:
根据主席办公会决定、受省社科联党组委托,我向六届二次理事会报告工作。
自2009年第六次代表大会以来,省社科联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委宣传部的有力指导下,在第六届理事会成员的积极参与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十八大、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和省委九届九次全会、十次党代会、十届三次全会精神,以推进四川由社科大省向社科强省发展为目标,团结和依靠全省广大社科工作者,紧紧围绕我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大局,积极拓宽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完善工作机制,搭建工作平台,扎实抓好理论研究、学术交流、规划评奖、社科普及、人才队伍建设、机构组织建设和社科公共设施建设,取得了良好成绩。
一、创新发展理念,促进社科大省向社科强省发展
2009年,省社科联立足四川社科事业发展和省社科联机关工作实际,审时度势,提出了“推进社科大省向社科强省发展”的总体工作取向。2010年7月,席义方主席主持召开六届三次主席办公会,与会副主席、顾问普遍赞同促进社科大省向社科强省发展的总体工作取向。由此,全面开启了我省社科强省建设的步伐。
我们始终把建设社科强省作为各项工作的着力点,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推进社科大省向社科强省发展:
一是组织社科专家和机关干部开展了“社科大省向社科强省发展”若干专项调研,为社科强省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在此基础上,于2011年初下发了《关于推进社科大省向社科强省发展的意见》,从破除旧观念,树立新的理念,为社科强省建设提供思想保证;进一步夯实基础,全方位、广覆盖推进组织建设,为社科强省建设提供组织保证;充分发挥规划评奖的杠杆作用,为社科强省建设搭建出一流成果、育一流人才的平台;进一步推进科普工作,不断提高群众人文素质,为社科强省建设培育良好的社会基础;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不断提升社会科学影响力,为社科强省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不断加强社科联机关自身建设,为社科强省建设提供有效的服务保障;加强社科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社科强省建设的物质基础等七个方面,明确了建设社科强省的努力方向。
二是党组于2011年向省委、省政府上报推进社科强省建设的若干建议,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省委办公厅于7月作出正式批复(川委厅秘〔2011〕506号),充分肯定了党组的思路——加强市(州)、县(市、区)社科联建设,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作为宣传工作的内容纳入对各地、各部门的考核范围;加快建设省社会科学馆;增加社科研究课题专项经费;在省社科联设立“民办社科研究机构工作部”等。目前,几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大进展——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作为宣传工作的内容纳入对各地、各部门的考核范围的实施方案,已获有关部门肯定;社会科学馆已开工建设;社科研究专项经费有一定幅度增加;在学会学术部增挂了“民办社科研究机构工作部”牌子,增加了3名编制。
三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九次全会后,我们向省委宣传部报送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社科联组织建设》、《关于争取省上下发<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快推进社科强省建设的意见>》等专题报告,得到了靖平部长和省委宣传部的重视。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推进社科大省向社科强省发展”,不仅成为全省社科界的共识,而且推动四川社科事业和省社科联机关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推动理论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一)重视课题研究的应用性,服务决策能力不断增强。通过加大社科课题中应用对策研究的比重,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对策研究等措施,鼓励和引导社科工作者增强研究成果的应用性,推出了一大批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的优秀成果。如,在2010年3月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全国人大代表、省社科联主席席义方提出的关于成渝经济区规划的建议,被国家发展改革委采纳,为促进国家级《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出台,发挥了积极作用;省社科联党组组织完成的调研课题——《向家坝水电站建设与宜宾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提出的若干建议,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其中,建设灌溉面积达530余万亩的“向家坝灌区”的建议被国务院采纳,一项涉及投资230亿元,惠及川、滇两省22个县的水利工程已于2011年4月开工建设。省社科联主持的《成都、德阳同城化发展战略研究》,2013年7月26日获省委书记王东明批示,省委办公厅通知成都、德阳市委阅办;8月23日,成都、德阳二市签署《成都德阳同城化发展框架协议》,明确了“规划对接”等6个方面的同城化发展内容,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重要成果专报》发挥服务决策的重要作用,2009年至今,共遴选、编报《重要成果专报》160余期,其中,有40期以上成果,受到省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采纳。
(二)注重服务大局,理论研讨与学术交流活动蓬勃开展。省社科联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热点和党的最新理论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理论研讨与学术交流活动,营造了生动活泼、团结奋进的学术氛围。如,2010年以来,省社科联参与并指导成都、德阳、绵阳、遂宁、乐山、雅安、眉山、资阳等八市社科联共同举办了3届“成都经济区建设和发展论坛”;2011年5月,省社科联与四川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联合举办“回顾与展望:汶川大地震心理重建学术研讨会”; 2012年4月,省社科联与省伦理学会联合举办全国“道德与幸福”学术研讨会;11月,与乐山市委、市政府等多家单位联合召开“郭沫若与文化中国——纪念郭沫若诞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3年6月,省社科联召开的“四川社科界实现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理论座谈会”等等理论研讨、学术交流活动,在学术界及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反响。
各市州社科联、省级学会、高校社科联、民办社科研究机构,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广泛开展针对性强的理论研讨与学术交流活动,各项工作有声有色,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巨大的社会效益。
(三)完善课题管理和成果评价机制,进一步激发理论创新积极性。省社科联采取了“两项新举措”:一是成立“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鉴定中心”。2010年,省社科联成立了“成果鉴定中心”,在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水平,规范成果鉴定行为,促进优秀成果的转化应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二是实施国家社科基金申报专家咨询和预评审机制。组织专家开展课题申报的咨询、指导,进一步强化项目申报的初评、预审工作等措施,加强课题申报的咨询指导工作,不断提高课题申报质量。我们的上述做法得到了全国社科规划办的高度评价,2012年全国规划办对此进行了通报表扬(全国仅四川、北京、广东和湖北四家)。实现了“两个新突破”:一是争取国家社科基金立项不断取得新突破。2009年至2012年,共获准设立国家社科基金项626项,获资助金额9548万余元。2013年截止目前获准立项数已达186项,资助金额达3500万元,连续多年保持了在全国的领先地位。自2010年全国规划办设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以来,我省有《中国经学与宋明理学》等8项重大科研成果入选,列全国第三位。二是评奖工作取得新突破。从2010年第十四次评奖开始,省政府奖项由原来的200项增加到300项(其中一等奖由10项增加到20项,二等奖由30项增加到80项,三等奖由160项增加到200项),另设“社科界优秀成果奖”100项,奖金400万元。同时,圆满完成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省社科规划项目2009年至2012年共立项687项。省规划项目在推进学科建设,促进社科界为四川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强化机制和平台建设,增强社会科学服务社会的能力
一是建设公共文化设施。省社科联于2010年提出了建设“四川社会科学馆”的建议,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省委宣传部、省发改委的重视和支持,省委、省政府于2012年12月24日举行了项目开工新闻发布会。
二是实施科普立法。在省委、省政府、省人大及其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新修订的《四川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已于2012年9月经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并颁布施行。
三是抓好基地建设。我们坚持择优认定,充分发挥基地的示范、引领效应,增强社会科学的影响力和传播力。2010年至今,省社科联与省委宣传部共建“四川省社科普及基地”34家;与省教育厅共建“四川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40个。
四是借助科普规划推出精品。2009年至今,我们共设出了122项科普课题。推出了如《震后压力应对与心灵重建》等一大批深受群众喜爱的优秀科普读物。
五是搭建“人文讲坛”平台。全省各市州纷纷搭建各具特色的“人文讲坛”,成都“金沙讲坛”、泸州“酒城讲坛”、绵阳“绵州讲坛”等先后上了电视、电台和报刊。目前,“人文讲坛”方兴未艾,逐渐向基层全面延伸、拓展,影响日益扩大。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建设社科强省储备力量
我们通过学术活动扶持人才;通过规划评奖引领人才;通过创新人才、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评选举荐人才;通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锻炼人才;通过社科人才库集聚人才;通过媒体、刊物宣传人才;通过评先树优表彰人才,积极推动社科人才的成长和科研队伍实力的增强,为四川由社科大省向社科强省发展储备力量。
2010-2011年,由社科联牵头,会同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等部门对全省社科人才队伍进行全面普查。普查结果表明:分布在高等院校、党校、社科院所、基层社科联、学术团体、民办社科研究机构、地方党政部门研究系统、国有大型企业的社科工作者达40余万人。
经我们推荐,省委、省政府表彰奖励了2名人文社科类“杰出创新人才”;确定了63名“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61名后备人选,形成了兼有各学科门类、年龄梯次结构的社科人才队伍。省社科联依托互联网络平台开发的《四川社科专家在线系统》已于2011年5月上网运行,登录在线专家达到5000余人。
五、推进社科组织建设,完善社科事业发展的组织体系
省社科联第六次代表大会通过的《章程》,明确把高校社科联和民办社科研究机构纳入社科联组织体系,连同原有的省级学会、市(州)社科联,形成了“四位一体”的团体会员组织构架。我们坚持把加强社科组织建设,作为推进社科事业繁荣发展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提出了“坚持培育发展,完善职能建设,加强监督管理,充分发挥作用”的思路。通过召开全省社科工作会议,社科干部培训会,调研督察等形式,落实中央和省委文件精神,大造加强社科组织建设的声势,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主动采取项目合作、组织专家咨询调研、开展交流考察等帮扶措施,提升社科组织影响力;积极协调有关部门,简化社团审批、年检程序,为社科组织发展创造条件;加强清理整顿,保持社科组织的发展活力等措施,在全省形成了上下联动,共同推动社科组织发展的局面。2009年以来,全省21个市(州)全部成立了社科联,县级社科联由的105个发展到143个;高校社科联由5个发展到43个;民办社科研究机构由16个发展到39个;省级学会达到177个。我省社科组织的数量、质量和覆盖面列全国前列。
六、抓好自身建设,社科联机关工作不断加强
一是顺利完成班子领导的交接。2012年,王均同志因年龄关系不再担任党组书记,省委任命赵英同志接任党组书记。新的领导班子继承和发扬省社科联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持续推进社科强省建设,在党的十八大、省委十次党代会、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学习、研究、宣传和开展“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教育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重要工作方面,都取得突出成绩。
二是制度建设不断完善。我们先后制定或完善了《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实施细则》、《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管理办法》及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开展学会年检“一站式服务”等十余项制度,不断强化机关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服务社科界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是刊物网站建设取得新发展。省社科联主办的学术刊物《天府新论》2011年成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2012年入选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第一批优秀学术期刊;工作指导性刊物《四川社科界》和互联网站“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进行了全新改版,进一步增强了知识性、可读性和权威性,服务、宣传社科界的功能得到提升。
总结第六次代表大会以来的工作,我们还有一些需要改进和提高的方面:整合社科界力量,对重大课题开展联合攻关力度不够,有重大影响的精品力作不多;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推动学科建设和社科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不够;社科普及工作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拓展和深化;社科社会团体管理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理事会、专委会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各位理事、同志们:我们生逢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的关键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大有作为。社科界肩负使命、责任重大,我们一定要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哲学社会科学的正确方向。马克思主义既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核心的组成部分和最根本的理论基础。社科联的首要任务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创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党员、教育人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主题。在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的关键时期,社会科学战线应该而且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整合力量,把研究、回答好我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发展的全局性、关键性问题作为主攻方向,认真研究并做出科学回答,进而体现自身价值。同时,研究问题、多出成果的过程,也能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三)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在深化服务观念,增强团体会员活力上下功夫。将团体会员建设和发展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全局相结合,发挥“联”的整合功能、“合”的合作潜力、“会”的团体优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主动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服务,传递和反映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呼声,诚心诚意地为大家排忧解难,千方百计为大家办实事、办好事,使社科联真正成为社科工作者之家。
各位理事、同志们:四川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和省社科联工作的发展,离不开省委、省政府和省委宣传部的高度重视,离不开社会各界大力关心,离不开第六届理事会理事的倾力支持。在此,我们向长期关注四川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长期支持省社科联工作的各位领导、各位理事表示衷心感谢!
今后,省社科联将在第六届理事会和党组的带领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认真落实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和四川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战线的指导地位,充分发挥社科界在推动“两个跨越”、实施“三大发展战略”中的“思想库”作用,在为四川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的同时,更加深入扎实地推进社科强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