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秀美眉山

31.03.2015  18:06

  四川在线眉山频道讯(梁正中、杨红)走进眉山白马龚村, 一排排仿古新房依水而建,青色的瓦片、白色的外墙,紫色的窗户,与田园风光相映,犹如一幅自然和谐的美丽画卷。路灯、马路、绿化带、青少年活动中心、花园……城里人有的这里也有,城里人没有的居住环境这里却有,让城里人羡慕不已。

  近年来,眉山坚定不移地推进“全域产业化、全域生态化、全域景区化”,努力将眉山建成全国、全省生态环境最优的地区之一。 “发展决定贫富,环境关乎生死。任何情况下,眉山绝不牺牲环境搞发展,眉山不欠环境账!”2012年,眉山出台《眉山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全域生态化的实施意见》,提出建设“绿海明珠、千湖之城、天府花园、文化名城”。2014年,洪雅县被列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通过国家级生态县预审。目前,全市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3个、省级生态县3个、国家级生态乡镇13个、国家级生态村1个、省级生态乡镇34个、省级生态村45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森林公园4个、风景名胜区10个、湿地15921.61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45.97%,中心城区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8.98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36.7%,城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平方米。生态文明得到强力推进,秀美眉山逐步建成。

   发展生态经济 建立生态产业体系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在绿色上下功夫、在生态上做文章,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充分依托“两城三园七片”,加快发展都市近郊型现代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等生态特色产业,现已形成以东坡泡菜为龙头的四大支柱产业,成为全国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示范生产基地、中国调味品原辅料(青菜)种植基地、四川省最大的奶源基地和西南重要的奶制品加工基地。眉山已成为“中国特色农副产品之乡”和地理标志产品最集中的地区之一。眉山也是四川省首批两个“农产品无公害化市”之一。近年来眉山成功创建了东坡泡菜、枇杷、不知火、桔橙、优质稻米、竹编、椪柑、清见、藤椒、脐橙等10个“中国特色农副产品之乡”和286个“三品一标”,132个无公害农产品、119个绿色食品、18个有机食品;成功打造了农产品地理标志4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6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8个。围绕“绿、水、文、景”做足文章,让眉山500米见绿、1000米见水,俯仰皆是绿意、前后皆为风景,青山绿水环抱、满城翰墨飘香,成为养眼、养身、养心的最佳之地,为市民提供良好的休息、游览、锻炼、交往和举办各种文化活动的理想场所。同时,全力打造“苏洵、苏轼、苏辙、苏母”四大文化主题公园和东坡宋城、两宋荣光,把眉山建成环境优美的文化朝圣地。

   加强综合治理 建立生态环境体系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必须铁腕治理。2014年眉山大力推进各专项治理工程,加强与住建、城管、公安、发改等部门配合,大力实施扬尘、机动车尾气、燃煤和餐饮油烟等专项治理行动,核发新注册车辆环保标志23000余张,完成加油站油气回收80家,淘汰10蒸吨以下小锅炉67台,淘汰黄标车6000辆。开展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源整治,仁寿县汪洋片区68户涉气企业全面停产治理,丹棱县陶瓷行业7户重点企业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全市淘汰落后产能工业企业28户。开展重点行业、重点区域的综合整治,对63家泡菜食品企业开展分类整治,停产整改12家,限期整改21家。出台政策鼓励企业退出造纸行业,关闭和退出企业13家。深化工业园区污染治理,对金象化工产业园区、铝硅工业园区等重点工业园区的企业进行全面排查,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落后产能坚决予以淘汰,严格落实排污许可证制度和总量控制制度,对13个超标超总量排放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强力推进总量减排,完成重点减排项目77个,削减化学需氧量(COD)、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分别达到2.10%、2.57%、6.63%和0.04%,四项指标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加强监测能力建设,投入1500万元,全市新建15个空气自动监测站,新增对PM2.5、臭氧、CO等重要大气指标的监测,每日发布空气质量数据。推进醴泉河全面整治,实行流域总量控制。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全年争取中央农村连片整治资金4759万元。

   建设生态城镇 构建生态人居体系

  坚持产成一体、景城一体、文城一体,坚持现代产业、现代生活、现代都市“三位一体”,突出生态打底,显山、露水、透绿,规划实施生态环境工程,做足“绿”字、做活“”字,做美“”字,做特“”字。全面启动洪雅县、青神县、丹棱县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开启生态工业园区建设,金象化工产业园区完成了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编制。抓好生态细胞创建,全市2个乡镇被列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镇,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4个,创建市级生态村96个,市级生态家园452个。加快沿路、沿江“绿带工程”和沿江、沿湖水岸观光带建设,加快中心城区和五县城“绿肺”工程和集镇“拥翠工程”建设。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深入开展“百村绿色家园工程”,加强农村公共交通、垃圾收集、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面源和村镇生活污染治理,保护特色文化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