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的四川实践
小城镇处于城镇化发展承上启下、联接城乡的关键层级,是区域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支撑县域经济、辐射带动农村地区全面小康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理念得到广泛认同,但对如何走科学的小城镇发展之路,思想还不统一、认识还有分歧。实践中,一些地方还存在小城镇建设盲目贪大求洋、照搬城市规划建设理念、破坏生态、忽视文化等问题,这些教训和不足,值得总结反思。
针对这些问题,四川省委省政府以新的规划建设理念为指引,统揽城镇化发展全局,从2013年起,启动了“百镇建设行动”,选取300个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特色优势明显的小城镇重点培育。经过几年努力,初步形成了百镇示范引领、千镇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探索出了一条绿色发展、形态适宜、各具特色、宜居宜业的特色小镇发展之路。□何健
小城镇建设的关键是发挥其自然生态优势
纵观国外小城镇发展历程,人们因为小镇的自然生态、田园风光、宜居环境来到小镇、定居小镇;小城镇的生态宜居也吸引了不少科研机构、知名企业总部落户小城镇。从国内发展情况看,随着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人们越来越向往良好的自然生态和优美的人居环境。因此,小城镇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既是资源,又是资本,更是财富,是相对于大中城市最大的优势。所以,搞好小城镇建设的关键,就是要严格保护、充分发挥这一核心优势。
四川大多数小城镇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人文传统,犹如丹青长卷,处处皆可入画。在小城镇建设中,四川针对过去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一些贪大求洋、盲目发展工业园区、破坏生态、忽视环境保护等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坚持把保护自然生态贯穿于规划建设全过程,在具体工作中特别突出了“四个注重”:注重保护山水格局,强调“显山露水”,严禁挖山填湖,真正让小城镇“看得见山、望得见水”;注重营造绿色空间,将森林、农田、水系、湿地与城镇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建设农业公园、生态湿地、绿廊绿道等具有小城镇特色的生态绿地系统;注重塑造生态景观,鼓励使用乡土材料与生态做法,提倡“微田园”“庭院经济”等特色城镇绿化景观;注重发展绿色产业,严格控制落后淘汰产业向小城镇转移。
小城镇建设的重点是传承优秀历史文化
四川坚持把传承优秀历史文化作为小城镇建设的重点,通过保护耕读文化、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民族文化,真正保留了“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历史文脉和四川记忆。
保护耕读文化。在小城镇建设中,注重保留田园生活、营造乡土景观、传承耕读文化,系统保护小城镇山水林田湖、街巷格局和建筑风貌,避免走“毁古镇建新镇、毁老街建新街”的老路,真正让小城镇成为了充满诗意的美丽家园。
传承历史文化。在小城镇建设中,注重加强对四川24个国家级、56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及历史文化景观要素的保护利用,活态保护非物质遗产和民俗风情,将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色融入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塑造了成都洛带客家文化小镇、安仁“中国博物馆小镇”、宜宾李庄抗战文化小镇、绵阳青莲李白诗词小镇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小镇,真正让小城镇成为中华文明的稳固根基。
弘扬民族文化。我省是多民族的省份,有全国最大的彝区,第二大藏区,唯一的羌区,传承着多彩的民族文化,演绎着传奇的民间故事,这些文化遗产弥足珍贵,要千方百计加以保护和弘扬。通过挖掘文化资源、凝炼主题特色,培育了一批以民族文化和非遗民俗等精品文化为主题的特色小镇,真正让小城镇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鲜活载体。
小城镇建设的着力点是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四川是西部欠发达的农业大省。长期以来,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制约了小城镇的健康发展。为补齐这一短板,四川“百镇建设行动”大力推行了“9+ N”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标准化配套工程,促进“小城镇”实现“大服务”。
补齐道路交通短板。大力提升小城镇道路交通条件,构建绿色、低碳、便捷的小城镇交通体系,完善停车设施,鼓励绿色出行,进一步优化小城镇与高速公路、国省干线的衔接,加强城镇对外交通。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以小城镇供水、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为重点,建立高效、完备的功能设施体系。结合安全选址和地灾评估,统筹安排防灾避险场所和生命线通道,完善小城镇综合防灾体系。
补齐公共服务短板。统筹布局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引导高质量的公共服务特别是教育、医疗资源向小城镇倾斜,构建便捷完善的“生活圈”“服务圈”“商业圈”,形成小城镇的公共服务“大平台”。
回顾过去,四川在推进小城镇建设,特别是在“百镇建设行动”中,初步探索走出了一条符合四川实际的小城镇发展之路。
面对新形势,中央对小城镇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省委省政府不断深化小城镇建设,出台了《关于深化拓展“百镇建设行动”培育创建特色镇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实施“两个一批”行动计划、培育创建1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
展望未来,四川特色小镇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四川特色小城镇发展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作者系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