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改革简政放权“当头炮”打向谁
今日社评
本报评论员 樊大彧
如果把行政体制改革比作一场盛宴,简政放权就如同“开胃菜”,这道菜绝不是“小菜”。观历史,这场盛宴应该有,看未来,这场盛宴必须有。简政放权不成功,全球市场就会离我们而去,中国的“全球机会”就会失去。
国务院昨天召开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李克强总理引用《礼记》和《论语》,详解政府工作报告中“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的表述。李克强说,纵观中国历史,凡盛世往往都“居敬行简”、轻徭薄赋,政府施政要义,在于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李克强表示,要开门搞改革,从政府部门“端菜”变为人民群众“点菜”,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从反映突出问题入手。(相关报道见A4版)
为了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两年多来,本届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简政放权的重大改革举措。如果将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比喻为一盘很大的棋,那么,简政放权就是一记“当头炮”,是招有力的“先手棋”。如果将这场改革比喻为一场盛宴,那么,简政放权就如同一道“开胃菜”。改革如对弈,在这盘棋局中,坐在中央政策及人民群众面前的“对手”是谁?
本届政府厉行简政放权取得重大进展,成效瞩目可见,目前中央层面取消、停征、减免四百多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每年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近千亿元。但简政放权在向纵深发展中,出现了一些难点、堵点和盲点,改革的现有成果与人民群众的期盼仍有不小距离。简政放权已出台的措施尚未完全落实到位,“中梗阻”现象大量存在,打通最后一公里、治理“审批难”,依然任重道远。
国家政策、法规到了一些地方和机关就走了样,群众已习以为常,“吃、拿、卡、要”也是司空见惯,这种现象就是“中梗阻”,是难以打通的“最后一公里”。而制造这些“病症”的机关单位、办事人员,就是坐在群众及中央政策面前的“对手”。一些政府部门和官员,贪恋手里那点小小权力及其带来的好处,而贪恋的后果就是“中梗阻”,就是耗费了群众的时间和精力,浪费了企业的人力、物力和市场机遇,削弱了社会的公平和效率,破坏了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简政放权的实质是政府的自身革命,简政放权是要割除“制度后门”和“灰色地带”,是要割去那些坐在群众“对面”的官员们,恋恋不舍的“心头之肉”。
李克强总理把政府和公众的互动关系,形象地比喻为“端菜”或“点菜”。如果将这场行政体制改革比作一场盛宴,简政放权就如同“开胃菜”,这道菜绝不是“小菜”。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是行政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作用。过去两年多,国务院以简政放权为核心的改革,其重要目的是要给市场和社会留足空间,为建立创新型社会铺路。简政放权等改革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改革清障搭台。
以简政放权为核心的行政体制改革堪比盛宴,也必须是盛宴。简政放权之后,民间自会休养生息,自有勃发的生机和不竭的创造力。对社会公众而言,有机会就有舞台,就有盛宴。观历史,这场盛宴应该有,看未来,这场盛宴必须有。中国企业要走出去,到世界各国去“吃饭”,要适应外面的规则,我们的政府如果不改变行政审批那一套,中国就无法完成与外部世界的对接。简政放权不成功,全球市场就会离我们而去,中国的“全球机会”就会失去。
一百多年前,一句“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让中国人环顾世界有了全球意识,但发展至今,中国自身数千年治乱兴衰的历史规律同样不能忽视。观中国历史,凡盛世往往是轻徭薄赋、让百姓休养生息。简政放权,是对我国37年来改革开放成功内在逻辑的自觉运用和发展,也是以史为鉴、辩明兴替后做出的坚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