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公平而有质量的义务教育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期间,受国务院委托,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今天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关于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的工作情况。
“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主要变化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部署。”陈宝生表示,两年多来,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国务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制定了经费保障、办学条件、队伍建设、控辍保学等一系列配套文件。多部门把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政治任务,全力以赴、通力合作,加强统筹协调和宏观管理,采取强有力的工作措施,大力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国务院关于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工作情况的报告》显示,城乡学校建设标准、教师编制标准、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标准、学校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的“四个统一”加快推进,实现“两免一补”政策全覆盖,2017年已全面实现对城乡义务教育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并对全国1604万名城乡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发放生活补助;全国90%的县区基本做到了按照城镇化规划和常住人口规模编制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2017年义务教育大班额比例下降为10.1%、超大班额比例下降为2.4%,是近10年来下降幅度最大的一年。
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壁垒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主要目标是推动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统一、教师编制标准统一、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标准统一、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和‘两免一补’政策城乡全覆盖,基本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壁垒,基本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义务教育普及水平进一步巩固提高,乡村教育质量明显提升,教育脱贫任务全面完成。”陈宝生表示。
《报告》显示,教育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合并修订2002年出台的《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2008年出台的《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统一为《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努力消除城乡学校在建设标准上的差距,提升乡村学校建设水平。在落实城乡统一的教师编制标准方面,中央编办、教育部将农村中小学编制标准统一提高到城市标准,并明确对乡村小规模学校按照师生比与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编制,对寄宿制学校适当增加编制。按照实际配备的教师测算,25个省份小学、24个省份初中已达到统一标准。
《报告》明确,目前已建立了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明确了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教育部在健全与国家课程标准相匹配的中小学装备配置标准体系的同时,启动中小学装备配置标准修订工作,2018年计划出台小学数学、初中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等学科装备配置标准和30项左右的质量标准。
“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是一项重大系统工程,难点在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壁垒,切实提高乡村教育发展水平,必须强化政府责任,加大统筹力度,将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通盘谋划,形成合力,协同推进。”
陈宝生表示,目前已制定教育部等九部门贯彻落实国发〔2016〕40号文件任务分工方案,形成了教育部牵头、各部门配合,省级统筹、市级指导、县区主责的工作机制。同时加大督查督导力度,将推动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列入国务院第四次大督查,纳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对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体系,组织开展两次全国性专项督导。
着力推进乡村教育底部攻坚
“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关乎新型城镇化、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重大战略目标的实现。”陈宝生的判断从《报告》提供的数据可见一斑。
《报告》显示,2017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3.42万亿元,其中53%用于义务教育。中央财政教育转移支付由2016年的2817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3067亿元,80%用于中西部农村和贫困地区。在国家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的作用下,农村普通小学、初中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保持较快增长,2017年分别达到1.14万元、1.55万元,比2012年分别增长59.3%、61.9%。
此外,在推进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方面,在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项目、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等的强力推动下,2017年全国义务教育学校校舍面积比2015年增长了10%,体育场馆、音体美器材、实验仪器达标率超过85%,全国832个贫困县的10.3万所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达到“底线要求”,占94.7%。
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督导评估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国2379个县通过了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占比达81%,北京、天津、吉林、上海等11个省份整体通过评估认定。
“乡村弱”和“城镇挤”是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两种情境,一体两面,互为因果。《报告》指出,在努力补齐乡村教育短板、提高乡村教育水平的同时,着力扩大城镇教育资源,缓解“城镇挤”问题。一边按照城镇化进程同步建设城镇学校,一边实施消除大班额计划,确保2018年底基本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2020年底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
着力破解困扰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源头问题
“教师是办好教育的第一资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关键是缩小教师队伍水平差距。”陈宝生表示,近年来,国家注重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顶层设计,出台了若干重大政策,努力提高乡村教师待遇,积极建立和完善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的有效机制,取得了积极成效。
《报告》显示,《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这一新时代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印发后,教师工作机制不断创新,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其中,28个省份实施地方公费师范生教育,每年吸引4万名高校毕业生直接到农村中小学任教;2016—2017年对360余万名乡村校长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2017年安排74.3亿元,选派了约8万名优秀大学毕业生到乡村学校任教;2018年计划选派9万名。“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待遇越高”的局面初步形成,惠及725个县的127万名乡村教师;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2017年首次为400万名从教30年以上的在岗和离退休教师颁发荣誉证书。
针对社会关注的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就学问题,《报告》指出,推动各地建立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明确居住证持有人在居住地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建成了中小学全国统一的学籍系统,随迁子女跨省转学实现全程网上办理。2017年,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1406.6万人,比上年增加11.9万人。其中,80%进入公办学校就读,另有7.5%享受政府购买民办学校学位服务,并全部纳入生均公用经费和“两免一补”补助范围。根据2016年国务院制定的《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的意见》,建立了民政部牵头、27个部门参与的留守儿童关爱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家庭、政府、学校尽职尽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体系。2017年,帮助76万名存在家庭监护问题的儿童得到有效监护,劝返1.77万名辍学留守儿童复学就读。
陈宝生对一些地方对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思想上还不够重视、地方政府履责还没有完全到位、城乡教育差距依然明显、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等问题的存在并不回避。他表示,下一步将从强化责任、补齐短板、综合施策、强化保障、深化改革等5个方面着手,加大政府统筹力度,实施乡村教育底部攻坚,加快消除城镇大班额,增强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提升义务教育质量,加快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着力解决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努力办好公平而有质量的义务教育,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对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获得感。
(柴 葳)
(微信扫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