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军民融合开创互动发展新格局
——四川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一年间(下)
前不久,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下属的化工材料研究所和四川雅化实业集团签署战略合作项目,双方将共同加大军民两用技术应用推广。
一方是军工“大佬”,一方是民品企业,双方高层紧紧握手的照片极具张力。
中物院和雅化实业的签约并非个案。2015年,四川入选全国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在全国8个试验区域中,是唯一一个被要求围绕加速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来推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省级区域。可以说,加速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是四川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最鲜明的任务。
未来5年,全省军民融合主营业务收入将突破4000亿元,培育10家100亿元以上的军民融合大企业大集团,初步建成“三区一基地”,即军地优势资源共享转化示范区、军民两用技术协同创新先导区、军民融合高端产业发展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防军工战略基地。
使命确定,目标明确。一年来,四川主动作为,多向发力,军民融合、互动发展的新格局加速呈现。
破壁垒
由单纯的产业合作,向军地协调机制深水区进发
在今年英国范堡罗国际航展上,四川海特集团自主研发的航空维修设备、直升机救援电动绞车、芯片技术等产品,引起不少欧美同行关注。
由于历史等因素,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有森严壁垒,作为一家本土民营企业,海特集团之所以能成功进入军工领域,不仅因为技术过硬,更因为机制创新。
去年以来,四川省健全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信息动态发布机制,制定军工“两证”联合审查推进计划。在确保国家安全的基础上,今年国家出台新规,降低“民参军”准入门槛,对需要取得保密资格的范围重新进行确定。同时,简化流程,减少审核环节,缩短取证时间。
在绵阳,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国防军工科研单位的领导进入科技城建设决策层,掌握第一手信息,有助于从深层次解决军民融合的体制难题,为双方合作共赢扫清障碍。
在军民融合领域,四川已开始探索由单纯的产业合作,进一步向军地协调机制的深水区进发。从具体的项目对接,延伸到院地高层沟通协调,定期召开军地联席会议,军地双方领导“兼职对挂”。
打破壁垒,为军民企业双向流动和发展扫清障碍。近年来,仅绵阳就催生400多家“军转民”“民参军”企业。
搭平台
强化信息沟通,为军民两种资源互通创造条件
1082亿元——这是今年第四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签约项目的总金额。其中,军民融合项目和成果占相当大的比例。为推进军民深度融合,本届科博会首次设立军民融合馆。
体制创新,打破了军民分隔的“墙”,但这还不够,要让军民两支队伍互动发展,还必须有“舞台”。为此,四川格外强调军民融合平台建设。在各方大力推动下,全国唯一军民融合技术交易平台——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今年在绵阳揭牌运营。中心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营的方式,形成集技术评估、拍卖、交易、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化交易平台。通过整合军地科技资源,构建互动转化平台,打通“军转民”“民参军”渠道,完善交易服务功能,促进技术转移转化,实现军民深度融合。
今年前8月,绵阳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6.56亿元,同比翻了一番。与此同时,绵阳首家以军民融合为特色的孵化器投运,首批8家企业入驻,涉及机器人设计研发、军工单位元器件加工、无人机设计制造等领域。
2015年,成都军民融合创新科技中心成立。作为成都市推进军民融合的主要平台,中心主要围绕国家军民融合发展大战略,依托成都本地在技术、人才、军工体系完备等军民融合优势,以军工电子、航空航天、通讯保密、后勤保障等领域为核心,进行军民融合产业链整合。
从孵化器到交易中心,再到军民融合馆,四川通过搭建各种平台,为科研成果的转化、军民两种资源互通创造条件。
四川将在2017年推动建立武器装备采购服务四川分中心,开通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四川查询点。通过公开或定向发布军队装备采购需求信息,推送企业产品和技术信息,实现军地、军民之间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能力与需求信息的及时沟通对接。
四川还将完善“四川军工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在确保安全保密的前提下,向社会发布军工设备设施开放共享信息,启动建立常态化开放共享和技术服务机制。
做产业
建起10大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基地
深秋,北川县内的通航产业园依然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
北川通航产业园是以军民融合为特色的产业园区,主要发展飞行观光体验、航空运动、飞行培训、轻型飞机研发(制造)。
截至目前,四川省已建起10大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基地,布局项目40个,落实投资资金超570亿元,150个军民融合技改项目升级和产业化项目进展顺利。
军民融合,最终要落在产业发展上。产业,不仅是军民融合之“果”,其快速推进,也能够倒逼制度之“土”的改进。
为让军民融合成果尽快转变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四川专门辟出100平方公里加快规划建设科技城“集中发展区”,作为承载军民融合、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载体。目前集中发展区已完成10亿元的道路、桥梁基础设施建设,华正OEM电子配套园二期、九洲光电线缆等项目也已建成投产,永年3D打印产业园、中物院军民融合产业园等10个重点项目已陆续开工。
在德阳,当地明确将把重大装备、航空燃机作为军民融合切入点,通过开展“军民融合”技术合作攻关,探索建立军民融合技术创新联盟等,实施国家军民融合改革创新试验区创建工程。
产业项目加速推进,一方面为军民融合成果找到了生根发芽的土地,另一方面,也倒逼体制机制创新。
强保障
设立100亿元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
两个月前,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四川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设立方案》。按照方案,基金规模为100亿元,分3年到位,主要用于投向“军转民”“民参军”及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化等重大项目。
很快,基金就征集到符合基金投资条件的项目41个,提出的资金需求达174亿元。今年底前,将完成首批项目投资。
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将通过撬动社会资本来拓宽融资渠道。利用资本力量,调动在川军工单位参与军民融合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倒逼企业提高研发和生产效率。
为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四川省加大力度,强化资金、人才保障。除省级层面外,成德绵等地都设立规模不等的军民融合发展基金。
今年9月,成都出台“军民融合十条”,对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等重点境内外资本市场首发上市融资的企业给予最高不超过500万元补助,对于引进的国际顶尖人才奖300万元。30亿元规模的军民融合产业投资基金也在今年8月成立。
绵阳成立7000万元的科技城“信贷融资风险池”以及总额4.5亿元的创投基金,还可申请用专利技术抵押贷款,已构建起“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链条孵化体系,有力推动了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记者 梁现瑞 陈岩)
责任编辑:汪昕 来源: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