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能力建设 推进全程监管努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

12.12.2014  21:43

 

 


加强能力建设   推进全程监管


努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


 


四川省农业厅厅长  任永昌


2014年12月11日)


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现就农业部门治理“餐桌污染”工作,作个发言。


近年来,各级农业部门大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目前蔬菜、畜禽、水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分别达99.4%、99.9%和99.9%,总体保持稳定向好态势。 一是 坚持创新监管举措,在全国率先建成13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今年又有18个县通过省级技术核查;建成县级农产品追溯平台139个,实现畜禽免疫标识和动物疫病追溯管理;建设市县农产品质检机构149个,其中21个市州、18个县已通过实验室资质认证。 二是 坚持发展品牌农业,累计制修订省级地方标准1003项,建成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县23个,认证登记“三品一标”农产品5154个,四川泡菜、纳溪特早茶成为首批中国—欧盟地理标志互认产品。 三是 坚持治理突出问题,今年检查农资企业14.9万个次,快速检测“瘦肉精”、三聚氰胺、孔雀石绿等220万个(份),查处案件1898件,取缔、关停农资经营企业6200余家,有效遏制高毒农药和禁用兽药。 四是 坚持防范风险隐患,突出农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等风险因子,2014年省级定量监测样品2.9万个。各地积极开展本级监测,并对省级监测不合格产品跟踪查处。


总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实践,主要有以下经验和启示。 第一, 条件保障是关键,需要各级政府在工作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工作经费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 第二, 标准化发展是前提,我们把标准化作为农牧渔产业项目建设重点内容,典型引路,让大家看着学、照着做。 第三, 检打联动是手段,有效的质量安全监管,既需要强有力的检测体系支撑,及时发现问题,更需要严格执法,消除隐患。 第四, 宣传培训是基础,从一定意义讲,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教育出来的,采取多种方式,促进生产经营者诚实守信、自律守法,增强消费者信心,推动形成社会共治。


治理“餐桌污染”的源头在农产品。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要求,结合本次会议精神,坚持“产出来”“管出来”两手硬,坚持治标治本两不误,切实维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为此,2015年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严格落实生产经营主体责任


大力培育种养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积极落实质量安全内控措施。加强督导巡查和质量监测,倒逼生产经营者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兽药、饲料,以及保鲜剂、防腐剂、添加剂,落实农药安全间隔期、兽药休药期规定。督促生产经营者建立生产档案、产品自检、产地准出、进销货台账等制度。落实生鲜乳、兽药、农药质量“黑名单”制度,通过一处失信、处处受查的惩戒机制,推进按规生产、诚实经营。逐步实现质量安全工作由政府推动向生产经营主体行为自觉转变。


二、全面提升基层监管能力


一要健全基层工作体系。 在机构改革中,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和综合执法体系,确保三大体系“有机构履职、有人员负责、有能力干事”。通过“特岗计划”项目,补充乡镇技术人员,推进乡镇监管服务站标准化、专业化建设。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加强村组协管员力量配备,真正让监管“神经末梢”有效动起来,织密监管服务网络。


二要加快质检项目建设。 积极落实农产品质检体系项目配套资金,保障运行经费。21个市州检测中心要加快能力提升,尽早建成综合性检测机构。96个在建项目县要加快建设进度,按时竣工验收。2015年拟下达的32个项目县,一旦投资计划到位,要立即启动项目,规范建设。14个已建成项目县要抓紧技术练兵,尽快通过实验室资质认证。已认证的18个县,结合实际,着重提升能力,做好质量安全监测工作。


三要用好省级专项资金。 省财政厅和农业厅已提前下达2015年农产品质量安全项目资金6597万元,主要用于农产品质量检测、监管示范县创建、监管执法、追溯体系建设、监管能力提升等工作,各项目单位要认真做好项目组织和实施工作。


三、深化创建监管示范县


一要深化省级监管示范县创建。 省政府已命名的13个县,要继续保持和发扬组织保障、条件完善、责任落实的好做法,用制度固定下来,形成长效机制。正在创建的48个县,要县乡村三级联动,落实人财物保障和主体责任,提升监管服务能力和水平。成都、南充、广安、广元四市要统筹做好整体推进工作。2015年,我厅已预安排2700万元,支持27个县的创建工作,各创建单位要抓紧制定方案,精心组织实施。同时,省上将采取先建后补的方式,鼓励自主创建,凡达到要求的,均可申请认定。


二要做好国家质量安全县创建。 农业部已于本月正式启动这项工作,采取县市创建、省级考评、农业部公布征询意见并命名授牌的方式进行。在本次创建活动名额控制数中,农业部给四川下达了1个市州、4个县的创建指标,为全国第二。省上将择优选择已获得省级监管示范县的地方,竞争性开展创建活动。


三要严格考核认定管理。 农业厅将会同有关部门严格监管示范县考核,建立以群众满意度、质量安全水平和工作考评为重点的考核制度。明年省上将对示范县动态考核,对不达标的,报请省政府取消命名并摘牌。今年已通过省级技术核查的18个县,将按照规定程序报请省政府审定,并拟在明年3月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会议上,以省政府名义命名授牌。


四、加强畜禽屠宰环节监管


一要加快职能装备移交。 在本轮机构改革中,省政府已将生猪定点屠宰监管职能划转到农业部门,但目前还有16个市州尚未落实到位。各地要尽快与本级编办协调,做好职能移交和增强力量,与商务部门对接,做好经费、装备划转接收等工作。


二要严格屠宰质量监管。 要深入畜禽屠宰行业调研,摸清家底。严格执行定点准入条件,适当集中布点,对不达标企业依法取消定点资格。加强屠宰过程巡查,突出城乡结合部、城中村、乡镇周边等重点区域,建立从产地饲养、贩运经营、活畜运输、屠宰加工全链条执法监管联动模式。


三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督促企业严格执行进厂(场)登记、肉品检测、“瘦肉精”自检等制度。无害化处理病死畜禽,严防私屠滥宰、屠宰病死动物、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等行为。努力构建畜禽产品“工厂化屠宰、品牌化经营、冷链化流通、冰鲜化上市、一体化监管”的格局。


五、深入治理突出问题


一要治理农药兽药残留超标。 关键是要积极推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严格执行兽药处方制度,严禁人药兽用。抓好技术指导和培训,推进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提高农民科学用药水平。有效解决蔬菜限用高毒农药超标和畜禽产品滥用抗生素问题。


二要治理产地污染。 明年初完成174个县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普查,在5个县继续开展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控试点。引导生产者规范使用肥料、饲料,做好农田残留薄膜、农药包装物等污染源清理。加快产地环境和耕地质量监测预警,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加强作物秸秆、人畜粪便综合利用。


三要治理假劣农资。 解决这个问题,要在“”和“”两方面用力。在“”方面,严格生产经营准入条件,以农药兽药批发商、零售商为重点,开展售前备案、标签检查和监督抽检,依法打击地下“黑窝点”和乱添加隐性成分行为。在“”方面,大力开展“放心农资”下乡活动,统一农资配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规范市场秩序。


四要治理非法添加。 针对生鲜乳三聚氰胺、生猪“瘦肉精”、饲料添加禁用药物、水产品孔雀石绿等突出问题,要加强执法监管,依法严打,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涉及犯罪的,移送公安部门处理。


六、努力构建监管无缝机制


在这次会议上,农业厅和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将签订合作框架协议,联合下发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食用农产品各环节执法监管主体,明晰保鲜剂、防腐剂、添加剂和豆芽菜等特殊产品监管职责分工,构建食用农产品准出准入、质量追溯建设、检测资源共享、监管执法合作等衔接机制。组织开展联合调研,共同研究解决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出问题。各级农业部门要参照省上的做法,积极主动与食药部门沟通协调,结合本地实际,一起谋划食用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程监管措施,明确监管边界,弥补监管空白,堵塞监管漏洞,形成监管合力。


当前正值岁末年初、“元旦、春节”将至,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任务十分繁重。农业部门要提前部署“两节”期间和明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采取有力措施,保障节日期间农产品市场供应充足、质量可靠,确保人民群众度过欢乐、祥和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