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会理绿陶

17.07.2016  19:40

        制陶匠人正在制陶。 邹立杨 摄

        会理绿陶。 邹立杨 摄

        中新四川网凉山7月17日电 (邹立杨)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17日,记者来到四川凉山州会理县,实地探访了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绿釉陶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韩进富。

        “绿陶烧制的技艺到我这已经传承了3代了,现在我儿子是第4代,希望这门技术能够一直传承下去。”韩进富告诉记者,会理绿陶的出现可追溯至宋朝,已有几百年历史了。会理当地拥有制陶所需的丰富原材料和特殊的釉色原料,这种特殊的原料含有天然硫酸铜矿,经过高温烧造后,会在陶器上呈现丰富的窑变,色彩斑斓,异常美丽。

        “两件瓷器上同一种釉,在烧制中会发生窑变,呈现出不同的斑斓色彩,可谓‘入窑一色,出炉万彩’。”韩进富自豪地说,上了釉的瓷器起初都呈灰色,而发生窑变后的色彩却是有各种变化,所以经过窑变的每一件瓷器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现在人们只是仍然根据过去的叫法将之叫做“会理绿陶”,但其色彩早已不仅限于绿色了。

        记者在韩进富制作陶瓷的工坊见到,一位老人正在制作陶器,只见一坨泥巴在转盘上飞速的旋转,老人用手沾水轻轻握住泥巴不停的改变着泥巴的形状,短短几分钟后如同变魔术般一个小小的泡菜坛子粗胚就做好了。

        “我做这个已经做了几十年了,曾经是制陶厂的厂长,后来效益不好,厂子倒闭了,没想到现在又有机会制陶,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制陶老人马文新唏嘘道,他是因为对陶器的热爱而放不下,但现在愿意学制陶的人已越来越少了。

        韩进富告诉记者他的工坊,包括儿子女儿女婿在内,一共也只有10多个人在制陶,他们都是因为对绿陶瓷深深的热爱才学习制作的。“一般人吃不下这个苦,这么多工序一道也不能少。”韩进富表示,虽然制陶是一件幸苦的事,但在他眼里,会理绿陶已不仅仅是一种制陶手艺,还是他一生的心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