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难创新” 红军精神闪亮脱贫攻坚路

17.10.2016  10:09

 

  □杨琳 全国党报党端重走长征路特派记者张良娟 10月13日发自巴中

  在自己的新家门口,南江县八庙镇普照寺村的村民杜怀德正忙着指挥装修工人赶工。他经营了村里唯一一家农家乐,期望着小店在年底“换新颜”。

  53岁的杜怀德是红军后代。红四方面军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时,当地掀起参加红军热潮。当时,杜怀德的叔爷爷趁着家人熟睡时,偷偷溜下床,赤脚跑出家门,连夜上县城参加了红军,并随部队走完长征。“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杜怀德告诉记者,自己的干劲离不开从小听来的红军精神。红军精神中,排难、创新,用在脱贫攻坚路上的巴中很合适。

  早年在外地打工的杜怀德因病返贫,一年收入只有两三千元。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村里引进的沐生农业有限公司,将他家的6亩地流转后并入规模化种植园,成片种植清脆李和油牡丹。

  如今,杜怀德家的收入多了好几笔,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土地租赁费一年收入近3000元;农家乐每年收入1万元;在种植园打工每天80元,一年能挣两万多元。村里实行的集体资产股权量化改革,每年还要给他分红。

  杜怀德亲身感受到村里的变化,“近年来村里有近60名农民工返乡,一些年轻人也回来了,在过去,像我这个岁数的人在村里都很少见”。

  通过增减挂钩流转土地,引进企业让村民入股,通过股权量化改革让村民增收,带动贫困户脱贫。这样的创新实验,在巴中随处可见。在恩阳区下八庙镇,凤凰包村和钱库村引进农业科技公司,采用“农化返租、效益分成的152模式”发展现代观光农业、乡村旅游业。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位于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参观完这一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游客可来到山腰的农家乐歇脚。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村里老百姓实现农业向服务业的“转行”。紧邻的文胜乡政府的严小钧告诉记者,文胜乡对乡里531名贫困户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按照村民的个人意愿,选择集中安置或分散安置。在安置点,引进企业,种植中药材、有机蔬菜等,村民可通过劳动力入股享受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