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边境云南段第3次大扫雷 排爆1.8万余枚(图)

05.06.2016  20:19
爆破排雷后,官兵们用扫雷耙仔细搜排,彻底扫除雷患。 - News.Sina.com.Cn
在怪石林立的雷场,勇士们身着厚重的防护装具进行人工搜排作业。 - News.Sina.com.Cn
官兵们在狭窄陡峭的通道上搬运作业装备。 - News.Sina.com.Cn
埋藏多年的手榴弹,木柄虽已朽烂,引信仍然完好。 - News.Sina.com.Cn
身着密不透风的防护装具走下作业雷场,扫雷一队分队长郭志友大汗淋漓。 - News.Sina.com.Cn
天气炎热,环境艰苦,战友送来的一口水好似一泓清泉。 - News.Sina.com.Cn
排雷勇士小心翼翼地转移未爆弹。 - News.Sina.com.Cn
由于长时间穿着不透气的排雷鞋作业,很多官兵的脚都被磨烂。 - News.Sina.com.Cn
雷场作业,每次拆除引信都必须格外小心。 - News.Sina.com.Cn
来源: n.sinaimg.cn
爆破排雷后,官兵们用扫雷耙仔细搜排,彻底扫除雷患。 在怪石林立的雷场,勇士们身着厚重的防护装具进行人工搜排作业。 官兵们在狭窄陡峭的通道上搬运作业装备。 埋藏多年的手榴弹,木柄虽已朽烂,引信仍然完好。 身着密不透风的防护装具走下作业雷场,扫雷一队分队长郭志友大汗淋漓。 天气炎热,环境艰苦,战友送来的一口水好似一泓清泉。 排雷勇士小心翼翼地转移未爆弹。 由于长时间穿着不透气的排雷鞋作业,很多官兵的脚都被磨烂。 雷场作业,每次拆除引信都必须格外小心。

  原标题:直击中越边境大扫雷:排爆1.8万余枚(图)

  眉头上的一颗汗珠似蚯蚓蠕动般渗进郭志友的左眼里,他不敢眨眼,更不能擦拭。他的左手正握着一颗随时可能爆炸的“棺材雷”,右手用剪刀插入扩爆药底座的缺口排雷,犹如雕刻工艺品般小心翼翼。汗如雨下,这一刻,郭志友感觉周围的一切都已静止,整座山仿佛只剩下他跟这颗冷冰冰的地雷……从2015年11月开始,这场与死神较量的活剧,郭志友和云南省军区扫雷指挥部400多名排雷战友已在这片南疆雷阵演绎了200多天。

  南疆雷阵,蜿蜒在漫长的中越边境线上。寥寥数十平方公里内,密布51片雷区95个雷场,埋设着几十万枚地雷等爆炸物。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曾在中越边境组织过两次较大规模的排雷作业及数次较小规模勘界排雷。近年来,随着边境地区的开放发展,雷患问题又日渐突出。

  “这次搜排的雷区,大多是之前数次排雷留下的‘硬骨头’。这里山高林密,爆炸物种类繁多、交织混埋,辨识难度大。有的爆炸物因布设时间久远、雨水冲刷、山体滑坡等造成性能变化,埋设位置也向深层移动。所以,大部分雷区只能通过人工搜排。”据云南省军区扫雷指挥部领导介绍,他们科学制订排雷作业实施方案,编写作业程序和作业安全手册下发各扫雷队,确保作业科学安全,进度稳步推进。

  凶险诡异的雷场,是和平年代排雷兵冲锋陷阵的战场。一次排雷作业结束后,官兵们沿着爆破筒炸出的爆沟撤离。“小心!有雷!”走在队伍后面的副教导员凌应文不小心踩在爆沟边缘的松软沙土里,脚碰到一颗性能完好的地雷。原来,这颗地雷因为雨水冲刷、泥土覆盖,越埋越深。扫雷弹炸开了地雷上方的泥土,地雷就露了出来。“和地雷打交道一定要胆大心细,一次粗心就可能失去生命。”排除地雷后,庆幸只碰到地雷边缘的凌应文说。

  除了死神的威胁,排雷勇士还要忍受常人难以体验的苦累折磨。这里天气炎热、山高坡陡,官兵们在搜排时不仅要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接受高温的挑战,还要穿着鞋底厚达18厘米的排雷鞋“在倾斜的刀尖上跳芭蕾”;这里蚊蝇肆虐、蛇虫横行,勇士们不仅要与冰冷的地雷打交道,还要与致命的毒物作斗争;这里谷深林密、怪石嶙峋,成百上千吨的扫雷装备全靠官兵们肩挑背扛送到作业点……

  面对雷场的苦累险恶,没有一个排雷勇士畏缩不前。扫雷指挥部48岁的副指挥长田奎方,带头跋山涉水运送排雷装备和爆破器材;扫雷四队战士窦希望的皮肤出现严重过敏反应,但他强忍瘙痒疼痛,认真细致执行搜排任务;扫雷一队队长杨育富、扫雷二队教导员杜文凯在接到转业命令后,依旧心无旁骛地奋战在雷场上。截至目前,官兵们已按计划排除中越边境云南段21块雷区,排雷面积14余平方公里,清除爆炸物1.8万余枚。

  生死雷场见证忠勇之气。据悉,排雷勇士将在这里奋战到2017年底,他们的壮举将铭记在祖国和人民心中!

  来源: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张淳 SN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