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全面小康 不要一人掉队 东坡区扶贫攻坚战打出新面貌

23.06.2015  10:20

(陶广汉 彭刚)   “村里基础设施大变样,又有了新产业作支撑,要是再富不起来都不可能”。6月18日,看到遍山开过的枣花已结上密密麻麻的果子,眉山市东坡区秦家镇宋坪村村主任王富春面露喜色,“多亏区上那50万元的产业扶贫资金,才有了全村1000亩蜜枣‘一品村’的规模,仅此一项去年全村户平增收6000元,从今年挂果的情况看,增收的幅度会更大”。这是该区推进产业扶贫攻坚,加快贫困村“脱帽”建小康的一个缩影。

  据东坡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区从2014年以来共减少贫困人口12143人,其中去年年减少贫困人口10005人,完成市定减贫目标任务的108%,今年1—5月,已完成减少贫人口2138人,占全年减贫目标任务的32.84%。“全年完成减贫6510人的目标可以实现”。该区相关负责人对此满有信心。

  东坡区现有市、区重点贫困村80个,占全区行政村总数的33.6%,确立扶贫对象10622户共31735人。如何让贫困村人口跟上全区经济发展步伐,走好整村脱贫建设新农村的路子?对此,该区将逐年减贫的目标任务纳入全区民生工程,作为年度考核乡镇扶贫开发工作的硬性指标,按照“基础设施全域覆盖,增收产业全域发展,社会建设全域提升的总体思路”,通过省上和市级争取和整合项目资金,全区去年共落实移民后扶、财政专项等扶贫项目资金2448.28万元,重点在大佛、张庙、海珠、华藏等8个市级重点贫困村,采取集中连片方式,实施扶贫开发项目,全力促进整村脱贫,实现长效增收富民。多悦镇海珠村地处僻远深丘,经济基础薄弱,产业无从谈起。为改变该村面貌,区扶贫移民局同镇党委、政府一道,帮助找准贫穷根源,依据村情制定脱贫计划,把改善基础设施面貌与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结合以来,集中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809.45万元,硬化村道2.8公里,组道17.3公公里,加宽改道村组道路9.4公里,修建错车道60个,浆砌沟渠2.54公里,整治山坪塘1口,硬化生产道路1.95公里,新建蓄水池69口,滴灌面积200亩。同时,着力培育增收产业,按照精准扶贫到户的要求,对贫困户每亩以70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全村新发展优质蜜柚570亩,成片种植柚树4万多株。村民们感叹说,“种好柚子树,增收有希望” 。

  增强产业发展造血“功能”。广济乡连鳌村在实施产业扶贫开发项目中,结合产业项目和技能培训,充分利用荒坡地大过可耕地的土地资源优势,从兼顾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出发,大力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核桃、油桃、柑桔、生姜、芋头等水果和山货,到去年全村已种植和改良核桃1870亩,栽植生态树木600亩,杂柑4000亩,油桃3500亩、生姜2000亩、芋头3000亩,加上桉树等林木采伐,总计实现收入3280万元,全村农民收入迅猛增长,去年人均增收达到16000元,村民由穷变富,实现整村脱贫。“靠种生姜、油桃、芋头和养殖,我家去年收入13万元还不算多,要是我那新种的20亩核桃全投产,那才叫富得‘流油’哩”。说起产业扶贫的好处,4组村民周国全很兴奋。

  围绕推进扶贫攻坚“大合唱”。该区在深化为民服务“五个一”活动、“百企联百村”活动等活动中,整合部门、单位和企业资源,力助贫困村改变落后面貌,培育和发展稳定的增收产业,让脱贫群众过上了好的日子。脱贫后的多悦镇华藏村,抓住去年启动幸福美丽示范村建设项目的契机,除完成街道风貌改造1600米,新安装路灯200盏,新建成村文化站、图书馆、篮球场、乒乓台等文化娱乐设施,还把发展旅游作为增收富民的亮点产业来打造,依托华藏寺古庙和两河口水库风景区,发展生态林、竹面积6000亩,吸引业投资2100万元,建成3家农家生态休闲旅游山庄,全年接待游客13000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0余万元,全村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较上年增加930元。如今,这个偏僻的小山村,正实现由重点贫困村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