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专家话质量
抓质量是大国崛起的规律——国家质检总局质量管理司司长黄国梁
抓质量是保障民生的迫切需要,也是大国崛起的规律。德国从上世纪50年代实施“以质量推动品牌建设,以品牌助推产品出口”的国策,到现在,德国“工业4.0”战略推进,质量已经融入德国制造品牌血液之中,在全球确立了“德国品牌,质量一流”的国家形象;而日本从上世纪60年代,实施“质量救国”战略创建全面质量管理模式以来,凭借质量优势大举进入全球市场,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美国从上世纪80年代《质量振兴法案》出台,到“制造业回归”的行动计划,采取一系列激励质量创新的措施,使得美国在主导产业上确立了全球霸主地位;韩国于1998年提出了《21世纪质量赶超计划》,旨在靠质量创新 “突破中等收入国家陷阱”。由此可见,抓质量是世界大国崛起的规律。
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是四大国家质量基础,是实施质量管理的基本手段,也是保障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国际合作和经贸往来的“世界语言”和“技术语言”,是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
创新安全监管模式——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局局长宋继红
政府部门对特种设备安全的监管,不应是“保姆”式包揽企业的安全责任,对事故造成的损害“买单”,而应该是“警察”式的监管。按照事前监管、事中监管、事后监管相结合的原则,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的基本制度是行政许可和监督检查。
在深入贯彻落实 《特种设备安全法》的基础上,创新安全监管模式和工作机制,运用市场手段,建立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的约束和激励机制,推动企业管理水平提升,降低管理成本。
质量:新常态下的新动力——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程虹
从“烂苹果”到“金苹果”证明:质量是物的客观属性和人的主观评价的统一。苹果公司并没有创造一个全新的产品,也没有开发一项创新性的技术,刚开始也并非拥有强大的品牌能力或营销手法,乔布斯对苹果手机销量后来居上的解释是:“我们不做市场调查,不招收顾问……我们只想做出伟大的产品。”苹果公司从一家濒临破产的公司到如今的辉煌,因为重视产品质量,质量远比数量重要得多。从乔布斯的成功到摩托罗拉的破产,可以看出质量的主观性,质量是物的客观属性和人的主观评价的统一。
质量是最具普遍性的创新驱动要素,也是最大的、持续的新增消费热点,对于企业战略而言,质量治理政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其运用和处理妥当与否,甚至可以直接影响一个企业的生死。企业满足质量需求,其核心就是要满足参与式的用户体验感,要追求极致的简单,要使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具有混搭功能。
质量安全监管是公共行为。从理论上来讲,任何力量都没有消费者对质量的监管来得有效。
质量反映综合国力——国务院参事、国家质检总局原总工程师张纲
质量反映国家的综合实力。质量既是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劳动者素质等硬实力的体现,又是法治环境、文化教育、诚信建设等软实力的反映。提升质量需要站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也就是从质量强国的高度,来作出统筹规划,总体部署。
质量发展是国家由大变强的内在需求。质量强盛国力是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综观当代世界经济发展史,质量在大国崛起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重视发展速度的同时,必须把质量摆在国家战略地位全面推进。
标准化改革与创新——国家标委会副主任 于欣丽
加强标准管理是提高和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条件,也是产业升级的要件。根据“使市场在标准化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改革要求,提出“建立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的总目标,体现“放、管、治”的原则。大胆“放”,即简政放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用政府权利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逐步取消企业标准备案,培育发展团体标准;精准“管”,即发挥强制性标准“技术法规”作用,做到“一个市场、一条底线、一个标准”,优化完善推荐性标准,逐步缩减数量和规模,进一步突出公益属性;多元“治”,即形成标准化共同治理新格局:国务院标准化协调机制、政府标准+非政府标准、企业标准。
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为什么“走出去”、“走到哪儿”、怎么“走出去”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德国制造”给予中国质量的启示——武汉大学教授 李工真
现阶段德国正在以“工业4.0”的发展计划,掀起了“人类第四次工业革命”。我国政府也公布了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明确提出中国制造强国建设三个十年的“三步走”战略。了解德国制造、德国质量对于我国贯彻《中国制造2025》发展规划,加快我国的质量文化建设具有三方面的启示作用:发展道路、教育体制和文化建设。
德意志民族是一个有哲学传统的民族,这种哲学秉性在影响德意志人的行为上表现为“讲求逻辑、追求完美、追求彻底性”,而在德意志人的生活实践中表现为“探求事物的本质、确定长期的战略、适应外部的环境”。这种“追求完美”的哲学,体现在产品与服务上就是“质量与永恒”的概念,体现在技术上就是“技术至上”,体现在人才上就是“专业技术人员的高标准”。德意志人在具体企业生产实践中牢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精准的计量、精良的设备、优秀的人才和标准化的生产。“德国制造”的优势并不在于价格,而在于质量、解决问题的专有技术和优秀的售后服务,德国人不追求价格,但追求价值;不追求外在,但追求细节;不追求广告,但追求口碑;不追求速度,但追求质量。这就是“德国制造”。(本网通讯员:胥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