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地震捐赠资金使用追踪:用好每一分“爱心款”
芦山县隆兴村90岁的廖婆婆住进了政府建的特困户保障房。本报记者吴传明 摄
——芦山地震捐赠资金使用追踪
大爱无疆,血脉相连。芦山地震发生后,社会各界踊跃捐赠,数十亿元“爱心款”汇入灾区,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家园。两年过去了,灾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爱心款”用在哪儿了?资金使用如何加强监管?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进行了追踪调查。
“爱心牌”工程让灾区百姓笑开颜
走进宝兴县灵关镇中心幼儿园,孩子们正在校园里嬉戏玩耍。谈到新校园,园长刘婷怡赞不绝口,“新学校安全漂亮,不仅设施完备,还有各种各样的玩具,孩子们都很喜欢。”
这所幼儿园是上海慈善基金会捐建的,于今年1月8日正式交付使用。四川省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赵万华说,震后,四川省统筹安排捐赠资金,将非定向捐赠资金全部统筹安排用于灾后重建,并积极对接引导捐赠者将定向捐赠资金用于重建项目。
教育、卫生、新村等民生领域,是捐赠资金的重点“投放”方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重建项目的资金不足。
芦山县飞仙关镇凤凰新村红十字博爱家园,是浙江省红十字会捐建的项目之一。在这个新落成的村民聚居点里,村民们住进了别墅般的小洋房,过上了更加幸福的生活。据村民杨绍先介绍,村道、广场、污水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使用的都是捐赠资金;连一旁的百亩现代葡萄园,也是一个社会捐建项目。
震后两年,一颗颗“爱心种子”已在灾区生根发芽,处处涌动着社会爱心的“身影”。截至4月3日,雅安市共接收捐赠资金34.7亿元,其中已到位捐赠资金20.45亿元。
捐赠资金重点保障民生;那么,如何把钱管好、用好? 去年春节前,重庆市慈善总会捐赠1000万元专门用于帮扶雅安灾区孤寡老人过冬。雅安市慈善总会立即在全市组织了一次摸底排查,最终确定了4584名符合条件的孤寡老人。“人均领取补助2181元,连余下的零头2296元,我们也买成了猪肉和年货分发给了每个老人。”雅安市慈善总会秘书长韩峰伟说,每一笔捐赠资金都设立了专门账户、专款专用。每一笔钱都是全部用于支援灾区,怎么用都有一本“明细表”。平时大家的工作经费,是由民政部门支付的。
用于民生项目重建的捐赠资金,其拨付过程更为严格,与项目施工的进展与质量紧密挂钩。
宝兴县灵关镇磨刀村红十字博爱小学是一所社会援建的学校。震后,宝兴县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苟成华每天没事就到工地上“转悠”,看看工程进度是否跟得上,有没有啥问题。
指着那厚厚的审核材料,苟成华说:“从开工到验收合格,要经过四道把关。每次合格后,再拨付相应比例的资金。这些都是社会的‘爱心钱’,必须管好用好,要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立体监督网:让资金使用更加“阳光”
捐赠资金使用备受社会关注。除加强对捐赠资金的内部管理外,外部监督也是确保资金在阳光下运行的一把“利剑”。
震后,灾区整合部门资源,形成了联合监督检查协作机制,最大限度地保障资金安全。例如,针对港澳台地区的捐赠资金使用,在政府采购过程中,每一次开标,都会邀请这些地区驻成都的相关代表、雅安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及市级相关部门全程参与监督。“香港驻蓉的特派员多次到雅安来检查了解捐赠资金的使用管理情况和政府采购工作进度。他们很敬业、很认真。”雅安市外事侨务和港澳台办副主任冯沂说,政府采购工作的进度、所购赈灾设备的质量及其发挥的作用,正是港方最看重的。
作为社会爱心资金的捐赠人,浙江能源集团职工曹孟杰曾受邀参加过一次捐赠项目的回访工作。他说:“看了施工现场,觉得很规范、很满意。”
为确保资金使用安全,灾区审计部门也一改以往事后审计的方式,采取了提前介入、全程追踪的新模式。雅安市财政局机关党委书记李红英说,市级财政部门每个月还会组织专门业务科室下乡督查资金使用,还会联合纪检、监察部门不定期进行“拉网式”检查。
截至目前,灾区捐赠资金使用、项目管理总体规范有序,没有发现大的问题。
新华社记者 叶建平 董小红
(新华社成都4月1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