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赠前,先打个电话问一声可好?

03.12.2015  10:47

转运捐赠衣物。

转运捐赠衣物一角。

10年前的一条网络求助信息,迄今仍带来源源不断的捐赠,给早已不再需要帮扶的受捐方带来“爱心负担”。受捐方通过川报民情热线(028)86968696呼吁——

□本报记者 罗本平 秦勇 文/图

11月27日上午,一辆川A牌照的厢式货车驶进米易县得石镇中心校,此行的目的,是转运学校和镇邮局里存放着的来自全国各地爱心捐赠的衣物等。“将捐赠的物品转运至成都,进行清洗、消毒、分类、打包,再根据收集的需求信息,分发到真正需要它们的地方,让爱心‘不浪费’。”前来进行爱心“呼叫转移”的“一天公益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现场负责人赵旭林说。

因为2005年的一个网络求助信息,10年来得石镇中心校不断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心捐赠。可是,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爱心逐渐成为了学校的“甜蜜负担”,用不了,堆不下,让学校老师犯了愁。

A

感恩一个大学生的爱心倡议

得石镇中心校是一个地处山区的农村学校,爱心汇集得从10年前的一名大学生说起。

梁静是得石镇中心校走出去的一名大学生。2005年她回家看望父母,了解到学校不少学生家庭困难,学习条件艰苦,想给孩子们做点事情,于是找到自己的老师周勇提出建议:在百度贴吧发帖,发起爱心捐助活动。

学校发出帖子后,陆续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爱心人士捐赠的衣物、学习用品和床上用品等,对当时的学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2006年,广州的爱心人士王斌专程到校,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回到广州后,王斌在广州爱心互助群中发起了爱心捐赠活动。

在网络上,爱心接力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得石镇中心校一时间受到众多爱心人士关注。“来自各地的捐助一直持续到如今,从未间断,满满的正能量让所有人感动、感激。”得石镇中心校校长付强说。

B

变化巨变中爱心依旧

爱心涌入得石镇中心校的同时,米易县的教育事业也飞速发展。“两免一补”政策、高寒山区“温暖工程”、住校学生交通费补助政策等的落实,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学生与家庭的负担。

与此同时,得石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早市蔬菜、水果等产业,经济得以快速发展。2014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180元,村民生活条件大大改善。

在各方面条件都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时,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心捐赠依然源源不断。“这段时间,每天都有包裹邮寄到学校,多的一天几十件,全是爱心捐赠的衣物等。”得石镇中心校的王老师说。

据米易县教育部门统计,今年截至11月底,得石镇中心校已经收到打包好的衣物等几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