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精准扶贫、振兴乡村发展”——四川师范大学送文化艺术下乡巡演纪实

02.03.2018  12:22

  为深入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贯彻乡村振兴战略,发挥高校优势,助推脱贫攻坚,加强贫困地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1月21日至30日,由四川师范大学校领导和音乐学院、舞蹈学院、服装学院、体育学院、影视传媒学院、美术学院、大学生艺术团学生、行政人员组成的“助力精准扶贫、振兴乡村发展送文化艺术下乡演出直通车”从成都出发,远赴达州市达川县、广元市苍溪县、南充市仪陇县、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为四区县的百姓群众送上一份来自四川师范大学的文化与艺术的饕餮盛宴。此次送文化艺术下乡巡演全程1000多公里,历时10天,参与人员共计200余位。

  此次“助力精准扶贫、振兴乡村发展”送文化艺术下乡活动包括“室内联欢晚会”与“室外互动表演”两场文艺演出以及由校长汪明义带头的“教育扶贫”系列培训活动。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下乡演出“室外互动表演”部分还安排了美术学院的同学们为父老乡亲现场进行写春联送祝福、素描、制作版画、艺术剪纸等创作活动,并特意把偏远乡镇的贫困户代表接到活动现场,分享精准扶贫的关怀与温暖,切实将文化艺术带到老百姓的身边去。

  “我们的演出就是把党和国家的政策艺术化,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出来,让他们感受到精神上的震撼。”校长汪明义说,文化扶贫是从老百姓的精神状态入手,只要精神状态好了,老百姓便会积极主动脱贫,加上党和国家政策引领下的其他扶贫措施,脱贫奔康便会水到渠成。他还亲切地鼓励大家:“学艺术的就是需要表演舞台,一定要珍惜这次难得的演出机会,大胆地展现自我,释放自我。”

  振兴发展,书画歌舞送文艺

  22日上午,五辆标志鲜明、满载着学校领导与演职人员的直通车队准时从四川师范大学启程。车上每一位演职人员的脸上都洋溢着按捺不住的期待与喜悦,他们早已整装待发,正像青春而欢快的暖风,准备在这冷冽冬日里以饱满热情的精神风貌和高水平的文艺演出,为四贫困区县的乡亲们带去温暖与关怀。

  从上车出发起,一个忙碌的身影让人印象深刻,他一路上不停接打电话,不停指挥协调师生有序上车,还给师生们递牛奶、送面包、安排行程,他就是学校发展规划与对外合作处的对外合作科科长冯庆。此次巡演与各区县的联络对接、食宿安排等工作正是由他具体负责。

  此次送文化艺术下乡巡演的首站是达州市达川区。

  在达川区河市镇,群众们听说有文艺下乡,早早地聚集在达川区第二中学可容纳近万人的体育场内翘首以盼。操场上人声鼎沸,座无虚位,还有不少来晚的观众只能围在场外感受这份文化艺术的震撼。 

  在期待已久的文艺演出开始前,四川师范大学的师生和达川区本土的书法家们还一同给当地群众写春联送祝福,为乡亲们现场进行版画、剪纸和素描等创作活动。其中来自美术学院的杨俊挥毫泼墨,将自己亲手写的一副副对联送给了当地群众,据其粗略估计,现场共写了80多副春联送给当地群众。他欣喜地说,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参加送文化艺术下乡活动,能将自己所学所感现场传递给在座的父老乡亲们,看到他们满足的笑脸,听到他们恳切的夸赞,实在是倍感荣幸。72岁的冉奇珍老人挤进人群连要了两副春联,她笑呵呵地说道:“这春联写得好,要带回老家去贴上!”

  伴随着欢快喜庆的音乐,演出正式开始。四川师范大学的师生与达川区文化馆等单位合作,共同为当地群众献上了14个精彩纷呈的节目。舞狮《金狮献瑞》拉开了整台活动的序幕。相声《论捧逗》、小品《给我们一个希望》、《驻村干部》引得在场观众时而捧腹大笑,时而陷入沉思。身材高挑的师大学生带来的服装秀《尚美》让人仿佛置身国际时装小秀场,小提琴演奏《ViVa!》、二胡独奏《战马奔腾》、歌曲《我的好妈妈》《骏马奔驰保边疆》等节目也让现场观众耳目一新、精神振奋。由达川区永进乡带来的《翻山铰子》更是惹得现场乡亲们齐鼓掌同叫好。据工作人员介绍,早在2008年,《翻山铰子》就已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传,它历经五代传承,至今已有150多年历史。《翻山铰子》以其欢快热烈、刚健粗犷的气质受到广大山区人民的喜爱,已成为一种乡俗。

  当日晚上,四川师范大学送文化艺术下乡暨达川区2018年迎新春联欢晚会在达州巴山大剧院隆重举行。晚会分为“万众齐心 大美四川”“民族风情 红色记忆”“精准扶贫 振兴乡村”“继往开来 携手共进”四个篇章。整场晚会主题鲜明、恢弘大气、精彩绝伦。既有四川师范大学带来的精品力作,又有达川区精心准备的本土节目,为观众呈现出了一场视听盛宴,精神大餐。舞蹈《天鼓》、表演唱《达川美》、独唱《让我们舞起来》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生动展现四川大好河山和秀美风光。小品《说吧、说吧》通过诙谐的语言、生动的表演,完整地反映了达川百姓的生活现状与民情民意,引起了现场观众的强烈共鸣。舞蹈《乌梅花儿开》融合当地乌梅特色文化,以轻柔音乐、动人舞姿陶冶着父老乡亲们的文艺情怀。整台晚会在《放歌新丝路》的歌声中落下帷幕。

  汪明义说,达川区是此次送文化艺术下乡演出活动的首站,“之所以选择达川,是因为这里地处偏远,既有丰富的红色文化基因,又有对文化艺术强烈的渴望和需求。”他说,达川区是秦巴重镇、革命老区,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中国乌梅之乡、四川孝善之乡,素有“川东绣壤、秦巴明珠”之美誉。近年来,达川区经济发展稳定向好,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四川师范大学将继续与达川区携手努力,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

  巡演第二站是广元市苍溪县。

  车队抵达时已是25日下午2点,所有演职人员在冯庆等负责人协调安排下顺利办好了住宿手续,大家在简单解决了午餐后,旋即来到苍溪县文广中心剧场和玄武广场,紧锣密鼓地开始灯光道具彩排。广场上朦胧的天空飞舞着丝丝细雨,气氛高昂、青春热烈的参演师生们与奔流而逝的嘉陵江、草木葱翠的西武当山麓相映成画,宜人美景,动人情怀,他们虽是辛劳,却毫无半句怨言。

  虽然天气寒冷,但表演现场还是聚集了不少观众。“玄武广场上好像有演出!”当演出音乐响起,黄敏霞女士和家人循声而至。整场演出过程中,黄女士不时和家人一起为节目鼓掌喝彩。“这次送文艺下乡活动,真的办得很好!特别是那个逐梦的小品”她满脸笑容,不断夸赞节目很精彩,感触非常深,“我们就是农村来的,感觉这个小品就像是在说自己家一样。这几年城上一直在抓这个精准扶贫,现在我们家也实现了在城里买起房子住的梦想了,真的非常感谢政府能够让我们脱贫致富,感谢你们给我们这些老百姓带来这么有教育意义的节目。”

  总导演黄金中也不断为《逐梦》小品鼓掌。他说,这个节目是专门为响应助推精准扶贫而精心准备。“《逐梦》这个小品从开始审查到正式演出已经从我们导演组的眼前过了十多遍,今天这一场应该算是最感人的一次。”虽然说观众不太多,天气又寒冷,但是大家的拳拳热情已经把所有人都感化了。参与人员虽都是20岁左右的同学,但每个人把自己角色的年龄感、贫困感或富有感演得非常到位逼真,其中像女儿、村支书还有妈妈这些高大动人形象都被诠释得非常丰富饱满。他鼓励大家说,希望在接下来的其他场次能够把这个小品演得更加生动感人。

  当晚,由四川师范大学、中共苍溪县委、苍溪县人民政府主办,苍溪县文化馆协办以“助力精准扶贫•振兴乡村发展”为主题的送文化艺术下乡暨2018年迎新春联欢晚会在苍溪县文广中心剧场举行。晚会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展开,以展示幸福生活为表现主题,内容丰富,形式灵活,既有此次巡演总导演黄金中等知名的表演艺术家登台献唱,又有一批在全国全省获奖的优秀作品,获得了现场观众阵阵热烈的掌声。彝族女子舞蹈《云水伊人》,舞蹈演员精湛的演绎、优美的舞姿展现出了彝簇群众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让在场观众看得如痴如醉。《信天游再唱东方红》、《把一切献给党》、《追寻》等歌曲深情讴歌党的恩情,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小品《追鱼》等众多扎根本土的优秀节目更是引得掌声雷动,备受好评。

  苍溪县文化艺术中心戏曲部主任文武介绍到,《追鱼》这个节目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取材于苍溪县黄猫乡引进宁波种鱼的精准扶贫项目。他说,在小品创作中,编导人员立志“用本土元素养育本土文化”,巧妙地融入川北灯戏这一广元特色戏曲元素,将宛转悠扬的戏曲与曲折动人的故事有机结合起来,在弘扬本土文化艺术的过程中帮助百姓们剔除过去“办事送礼”的陈规陋习,同时大力宣传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努力为振兴乡村发展贡献出一份文化的力量。

  演出结束后,不少观众对节目赞赏纷纷。“这是我第一次看大学生表演节目,他们很有活力,很有朝气,节目也独具创意,希望以后这样的机会越来越多。”前来观看演出的何大永说道。

  副校长高中伟说,在2018年新春佳节到来之际举行这场盛大的晚会是一件为民的大好事、大实事、大善事。苍溪县素有“川北城翼”之雅称,近年来,苍溪县经济发展稳定向好,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坚韧沉着地勾画出苍溪县发展的精彩画卷,彰显了稳中求进、进中求好的苍溪担当。祝愿四川师范大学与苍溪县能携手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攻坚克难,共迎美好明天。

  巡演第三站是南充市仪陇县。

  在仪陇县花园酒店的彩排现场,为了节约时间多排练几次,导演组一同和所有演职人员在演出场地内吃起了盒饭。大家围坐在冰冷的地上边吃晚餐,边稍做休息,还有不少同学拿出手机拍照纪念:“这是人生第一次。”不到半个小时,晚餐时间结束,新一轮彩排接踵而至……直到晚上12点,导演们的指挥声音依旧回荡在偌大的演出室内,灿烂的舞台灯光依旧闪烁迷人。

  27日晚,四川师范大学、中共仪陇县委、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四川师范大学送文化艺术下乡暨仪陇2018年迎新春联欢晚会在南充市仪陇县花园酒店隆重上演。整台演出主题鲜明、节目新颖、内容丰富、接地气,歌曲《美丽乡村》以动人的歌声唱出了乡村的巨大变化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小品《报到》通过诙谐的语言、生动的表演讴歌了仪陇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涌现出来的优秀驻村干部和支教老师,受到观众好评;仪陇县县歌《嘉陵江畔仪陇红》以恢弘大气的配乐形式和演唱风格展现了仪陇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人文内涵,引起了现场观众的强烈反响。晚会既有四川师范大学师生带来的精品力作,又有仪陇县精心准备的本土节目,仿佛一阵春风拂面,暖人心脾。

    “这些学生很有朝气,也很有创意,节目很精彩,我们看的很开心,也增强我们老百姓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观看演出的王芳女士说。

  副校长杜伟说,仪陇县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元帅和为人民服务光辉典范张思德同志的故乡,是川陕革命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四川师范大学全校师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学校深化社会服务的重要县区。在去年7月挂牌成立四川新农村建设学院仪陇分院的基础上,我们将坚定不移地全面实施五大教育并提升五大能力,服务仪陇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这一重大战略安排;坚定不移地作为仪陇县人民的亲密伙伴和坚强后盾,携手共进,助力仪陇县深入实施155发展战略,不断推进各项事业,开创新局面、更上新台阶。

  28日我们来到了此次送文化艺术下乡巡演的最后一站: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

  副校长张海东说,北川羌族自治县古名“石泉”,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是大禹故里,是革命老区,更是大爱的井喷地。2017年7月,我们在北川县委党校挂牌成立了四川新农村建设学院北川分院,全面实施五大教育,旨在提升北川农民人文精神生产的内驱力,提升北川乡村干部对现代农村的卓越领导力,提升北川乡村青年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提升北川乡村中小学校长现代化和民主化的办学治校能力,提升北川农民幸福生活的创造力。

  在草木青翠,生机萌动的安昌镇金龟村,干净如洗,空气清新,川师大师生们的到来为宁静的小村庄平添几分活力。乡亲们特意把村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羌族同胞更是盛装迎接。孩子们拿着美术学院大哥哥大姐姐们刚新鲜出炉的鲜艳春联欢快奔跑,不少老人结伴赶了几里路来看这场新奇的文化艺术演出,听说还可以免费给自己画肖像画,大家都乐呵呵地笑开了怀,连声说真好真好。

  不知何时开始,冷冽的风儿安静了,一朵朵如柳絮的洁白雪花开始飘洒起来,像是在庆祝盛大节日一般,愈舞愈欢。在雪花的映衬下,广场舞台上随着音乐起舞的姑娘们盛放得愈发青春美好,红彤彤的脸上笑意更加盎然。

  张淑慧奶奶激动地和演出同学说道,“这是我73年来第一次看到有大学生来我们村办这样的演出,表演得太好了,我之前从来没有看到过,太开心了。”张奶奶笑得像个老顽童,说话时也有些语无伦次,但这毫不阻碍真诚炽热的温暖关怀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传递。天空中雪花依旧飘舞,气势不减,“瑞雪兆丰年啊,这是个好兆头。”

  当晚,由四川师范大学、中共北川羌族自治县委、北川羌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四川师范大学送文化艺术下乡暨北川2018年迎新春联欢晚会在县影剧院举行。二胡演奏《广德玄武》一展传统文化与古典乐器的震撼魅力,歌舞《春天的芭蕾》仿佛看到在致富路上,北川人民摘掉贫困帽子后美好春天的到来。由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四川师范大学教授黄金中演唱的《再别了,大别山》,经典旋律响起,展现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继续筑梦奔康的勇气,把晚会气氛推向了高潮。

  整场晚会为观众呈现出了一场高水平的视听盛宴,真是饱尝了一顿丰富的精神大餐,北川群众纷纷点赞、叫好!更有北川诗人作诗赞颂:

欢乐的羌山

羌山恰逢雪花飘,

川师儿女兴致高。

帅哥狂欢放新歌,

靓妹含羞起舞蹈。

大爷张嘴拍手掌,

太婆眯眼开口笑。

精准扶贫添喜气,

羌山迎春贵客到。

  扶志扶智,教育扶贫在行动

  除文艺演出外,教育扶贫系列培训活动也是此次送文化艺术下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巡演的10天内,由校长汪明义带头,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驰、经济与管理学院李荣教授、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曹丹博士组成的教育扶贫小组进一步为四区县的乡村干部及农民夜校教师深入开展“助力精准扶贫、振兴乡村发展”教育扶贫系列培训。此次系列培训旨在深入解读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内涵与目标,着重强调法治思维与方式的重点要求,深刻阐述乡村振兴与人才培养的内在联系,全面规划乡村振兴的发展远景。

  汪明义说,在这个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大家要把握时代特征,肩负时代使命,履行时代责任。当今时代具有“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科技信息化”等重要特征,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由之路。“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四川师范大学肩负起“引领区域教师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传承创新中华文明”等四大使命。为更好服务乡村振兴,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四川师范大学和兄弟院校、地方政府在四川省四个贫困区县联合共建新农村建设学院,努力培养拥有方位意识、求是精神、为民情怀及精准举措的“四有”人才。

  他说,新农村建设学院立足农村,着眼于城乡统筹发展,瞄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精准发力,着力实施五大教育,提升五大能力。要对农民实施人文艺术教育,提升其自我发展的精神驱动力;对乡村干部实施乡村治理综合能力教育,提升其推动乡村振兴的领导力;对农村青年实施技术技能教育,提升其可持续致富能力;对乡村中小学校长实施教育素质能力教育,提升其办学治校能力;对农村居民广泛开展卫生健康教育,促进农民关注身心健康、美化生活环境,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经由这五种教育,为把乡村建设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幸福家园贡献力量,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陈驰围绕“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进行详细报告。他说, “所谓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经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服从的法律又应是本身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即“良法”和“善治”,其内涵包含主体合法性、权限合法性、内容合法性、形式合法性,程序合法性等合法性要求。法治思维是“依法治国”的具体体现,包括合法性思维、宪法法律权威思维、权利义务思维、责任后果思维、程序优先思维、服务民众思维、治官治权思维、民主参与思维等。法治不仅治民,更重在治权、治官,而法治思维则以良好的规则保证负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责的人尽职尽责,失职违法则要问责、受追究。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升行政能力和责任意识要求大家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心中有法,即有法律观念及意识,始终把“法”字放在心上,真诚地尊重法律、信仰法律、敬畏法律,自觉地把法律作为处理各种问题的准则;二是遇事找法,凡做决策、处理问题时都要先找法律依据,看提出的处理措施是否符合法律规定;三是一断于法,凡是做决策、处理问题都要依法作出,都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办,不能搞下不为例,更不能搞潜规则;四是权不离法,一方面要始终把权力的运行置于法律的制约、监督之下,任何时候都不能让权力游离于法律之外,另一方面在遇到法律规定比较原则或没有法律明确规定的情况,在采取权宜处理时,要符合法律精神、合乎法理,做到以理服人,让人心服口服。

  李荣以“乡村振兴战略与产业融合发展”为题进行报告。他说,目前乡村产业羸弱,乡村普遍衰落。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发展,产业兴则农村兴,产业旺则农村旺。他进一步就乡村振兴视角下的产业发展规划展开阐述。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李荣以日本郡中川村、韩国清道郡作为三产融合的典型代表,详细描述比较加法效应与乘法效应两者区别及优势,鼓励乡村努力实现三生(生产、生活、生态)同步、三产(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他同时建议,乡村产业发展的政府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结合自身优势,寻找产业融合方向,吸引产业要素汇集。一是定好产业领域位、产业思路位、定好市场位;二是做好村或乡整体统筹规划,在一村一品的基础上增加产业融合要素,进一步发挥本地外出人才的参谋作用;三是营造良好政策环境、投资环境;四是做好载体建设,大力引入产业小镇等田园综合体。

  曹丹围绕“乡村振兴与旅游发展”展开深入讲解。她说,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而旅游产业以其独特的民生性和社会性、综合性和关联性、创新性和引领性、国际性和开放性、文化性和精神性、战略性和全局性、生态性和永续性、现代性和人本性等产业特性决定了其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地位,切实解决并满足了乡村振兴战略的20字总要求。她说,乡村旅游发展要建好管理机制,明确乡村旅游运营决策等方面的制度框架,抓好人才、土地、资金三个要素,规划先行,避免盲目开发、简单复制、浪费资源。乡村旅游发展的主旨是富民惠民,不是形象工程,农民才是乡村旅游的参与主体,市场才是乡村旅游的供给对象。实践中还尚存在扶贫过程中出现扶贫目标被置换等问题现象,乡村旅游扶贫精准度仍需进一步提升。 曹丹进一步估测未来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一是乡村旅游全域化、特色化、精品化;二是乡村旅游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三是逐渐形成从乡村旅游到乡村生活的新理念;四是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共享,田园综合体将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平台。她希望乡村能够不断展望乡村旅游发展趋势,顺应趋势,把握趋势,努力为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美好愿景做出自己的贡献。

  此次教育扶贫培训活动极大地鼓舞了干部群众和参训师生,令人感到新风扑面,精神振奋。

 

  砥砺前行,我们携手共进

 

  为期10天的文艺巡演转瞬即逝。在归程途中,大家回忆起巡演过程中难忘而美好的演出经历,无不感慨。

  “只有把个人生命和国家人民的利益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有价值有意义!”2015级服装与设计艺术学院表演系的王俊钦诚恳地说道,作为一个生活在城市里面的孩子,此次下乡演出第一次让他清楚看到这些乡村真实而又感人的故事,内心得到很大触动,真正感受到了越是基层地方越是需要文化艺术。希望能够继续通过文化下乡表演等宣传方式,为振兴乡村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在听闻自己参演的小品《逐梦》反响极其热烈时,来自2015级服装与设计艺术学院表演系的李鑫说,小品《逐梦》是他根据自己在宜宾市兴文县金凤村支教期间的所闻所见而改编的,希望能够借此节目大力宣传为贫困群众的提供帮助支持的国家精准扶贫相关政策。李鑫表示,此次跟随学校参加精准扶贫的送文化下乡演出活动,他一直怀揣着感恩和激动之情,“学习表演,就是要敢于在舞台上展现自己,通过老师的指导与观众的反馈学习到更多表演经验与技巧”,这次历练不仅增加了自己的舞台经验,更从政府建议和观众反馈之中精确把握住自身缺点与不足,收获良多。

  服装与设计艺术学院的2017级新生李思琪和蒲之茵一致表示,能够在大一参加到学校组织的送文化下乡活动非常激动荣幸。虽然演出时的天气寒冷恶劣,但无论在多么恶劣的环境中都要为梦想而不懈坚持,而台下观众的热情欢呼更是让自己倍感温暖欣慰。在整个演出过程中,团体合作尤为重要。在遇到分歧时每一位成员都尽力规避自己的问题,更多地为大局整体考虑,为呈现出一个更好的舞台效果而共同努力。大家各司其职,无论是领导老师还是同学们,哪怕是一位最不起眼的搬道具的同学,都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她们都说,这次下乡演出经历一定会成为自己人生中一份关于学生时代的美好记忆,一个重要的闪光点。

  服装与设计艺术学院的逯春晓老师作为多个节目的指导老师,在编排过程中不断修正完善节目中的表演细节,时不时地为同学们亲身示范台词语调和手势动作。他在接受采访时说,《三句半》《逐梦》《论捧逗》这些节目能够得到观众和领导的赞赏喜爱,剧组成员们都倍感欣喜。同学们通过这次难得的演出机会得到了诸多历练,以后的表演学习能力也将会有所提高。作为一个年轻老师,也从这次演出过程中汲取到很多现场互动等方面的经验养料,也是以后的教学生涯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总导演黄金中说,“此次巡演我们每到一处,当地老百姓都热烈响应,对演出节目及书画美术等活动都非常满意。父老乡亲都感觉到很开心,他们觉得我们真真切切地把文化扶贫送到了自己的身边。因此,我们切切实实地感觉到学校此次送文化艺术下乡的决策是极其重要且必要的,是非常有价值的。”他说,这次巡演八场演出的圆满成功首先得益于四川师范大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有赖于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配合,还少不了团队内部极高的敬业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

  发展规划与对外合作处处长张果说,此次“助力精准扶贫、振兴乡村发展”送文化艺术下乡演出活动已经筹备了两个多月,尤其到最后20多天左右大家更是连晚上都在紧锣密鼓、加班加点地准备。“按照计划我们这次是带了两场演出,一台是晚上和各地政府一起合作的联欢晚会,一台是白天的送文化艺术下乡演出,所以这样的工作量非常大。”他感慨道,尽管如此,200多名演职人员却甘愿放弃假期休息旅游的时间,发挥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没有丝毫倦怠,齐心协力共同完成了这次演出任务,实在令人敬佩感动。寒冷的气候和演出现场热烈高昂的氛围紧密相融,大家从老百姓的幸福笑容和热烈掌声里也真实地感到此次下乡演出是多么值得,多么及时。

  汪明义称赞此次巡演团队代表着四川师大的精神,更代表着四川师大的形象。他说,教育文化扶贫是四川师范大学的使命与责任。为响应国家精准扶贫的战略,师大人毅然走在前列,扛起了“助力精准扶贫,振兴乡村发展”的旗帜。学校立足培养培训、传知授技、形式多样,着力打造本土人才队伍,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大力提升脱贫攻坚成效,在充分调研对口帮扶县域脱贫需求的基础上,全面发挥学科专业优势,立足教育培训,多点多渠道发力,为贫困地区提供思想文化和知识技能支撑,切实把中央和省委关于脱贫攻坚的要求转化成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助力“精准脱贫”。“此次演出活动真正把文化艺术的大餐送到了贫困区县父老乡亲的家门口。”他说,今后学校将继续把送文化艺术下乡活动开展到帮扶的其他贫困区县去,让那里的百姓们也能够感觉到四川师大的艺术文化。同时他希望这个200多人的大团队能够继续奋斗,继续为四川师大争光,继续把振兴乡村发展这一项事业做好,做强,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