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挖掘德孝文化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22.09.2014  14:38

  崇德向善,大孝如泉。

  在距德阳市区西北19公里的旌阳区孝泉镇,以其独特的“德孝文化”享誉古今。孝泉自古物阜民丰、文脉浩荡,是中国“二十四孝”之一“天下第一孝”东汉大孝子姜诗故里,一门三孝,因孝生泉,因泉得名。

  迄今,“涌泉跃鲤”、“安安送米”等故事如清泉流芳,化育子孙。历经2000多年传承与弘扬,“德孝文化”已成为这座被历史与文化浸润的川西古镇的灵魂。

  三孝园、姜孝祠、孝泉井、姜公殿、武圣宫……孝泉古镇的每一处景点,都可从中探寻到德与孝的历史渊源。

  “德孝文化”是旌阳区核心文化旅游资源,如何充分挖掘其内涵及价值,并使之成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新动力?旌阳区不懈探索和实践。

  9月30日上午,《中华孝道(一)》特种邮票全国首发式暨孝文化旅游周开幕式将在这里举行,活动将持续到10月5日,这是旌阳区挖掘并创新传播 “德孝文化”的全新举措。孝泉镇“涌泉跃鲤”题材登上 “国家名片”——《中华孝道(一)》特种邮票,这是旌阳区首次拥有“国家名片”,更是该区文化软实力建设成果的生动体现。

  今年8月,孝泉镇被列入全国重点镇。同时,旌阳区将孝泉古镇打造成为集吃住行、旅游、休闲、度假、养生为一体的文化旅游古镇。

  文旅融合,孝传天下,旌阳区探寻出一条产业发展新路。德孝文化旅游,成为德阳着力打造的又一张文化产业名片和潜力股。

  弘扬德孝文化不懈创新传承方式

  曾兴贵是土生土长的孝泉人,说起“一门三孝”的故事他如数家珍。“姜诗的妻子庞三春为了使婆婆能用上临江河里的水洗眼睛,每日往返7里路,到临江河中挑水。”一家人本来过得十分和睦,却因他人挑拨离间,致使姜母听信谣言,逼儿子休了庞三春。后来,庞三春住在白衣庵,每日打柴卖以给婆婆买米买肉,仍然尽着媳妇的孝道,而她的儿子安安每日积攒一把米,将米送到白衣庵。“羊肠七里,一肩江水劳往复。通衢三街,日积白米慰慈恩。”像大多数孝泉人一样,这个典故对于曾兴贵来说早已烂熟于心。

  大孝风范,造福百代,孝泉从古至今多出孝子孝媳。

  古有庞三春,今有廖成菊。1980年,廖成菊嫁到袁家,照顾瘫痪的伯父落在她的肩上。“那时我一个新过门的侄儿媳妇却要照顾伯父的生活,特别是他的大小便都无法自理,十分难为情。”有人劝廖成菊离开丈夫,免得受这份罪,但她没有离开自己的丈夫?“到底还是坚持下来了。”

  类似感人至深的故事还有很多。优秀传统不断得到延续传承,得益于旌阳区不懈创新弘扬德孝文化。

  早在1996年10月,旌阳区及孝泉镇党委、政府依托当地延续1000多年的祭孝民俗和人文遗存,投资3700万元修建“中国德孝城”,孝泉镇上共有32条街道皆以“德”、“孝”命名。就是从这一年开始,孝泉在全省率先开展“孝子孝媳孝星”、“好公公好婆婆”等评选活动,一直延续至今。

  不仅如此,孝泉镇还先后出版了七八本以孝文化为主题的书籍,《孝泉与孝文化》被作为孝泉民族小学的校本课程教材使用,学校号召同学们回家为父母和祖父母捶捶背、洗一次脚、做饭和打扫卫生,从小养成孝老爱亲的优良品格。

  挖掘德孝文化探索文旅产业新模式

  挖掘德孝文化,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推动区域产业经济转型发展,旌阳区一直在努力。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旌阳区抓住灾后重建机遇,对龙护舍利宝塔、姜公祠、姜公墓、清真寺、武圣宫等人文遗存全面进行维修保护;2006年,民间传说“安安送米”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龙护舍利宝塔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姜孝祠、姜公坟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推动孝泉古镇建设,旌阳区科学规划,依托德孝文化、川西坝子泉堰等文化资源,尤其注重将建筑风格统一为明清格调,这为旌阳区发展第三产业奠定了基础。“我们有传承千年的德孝文化以及历史遗存,我们还有一定的区位优势。”提及自己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孝泉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博大精深的德孝文化,还有邻姑泉、跃鲤泉、姜公泉、洪家泉等众多泉眼星罗棋布。

  同时,孝泉镇处于以三星堆为核心的古蜀文化旅游圈的中心地带,是新九寨旅游环线(德茂路)的必经之地,省、市、区级7条公路汇集地,这一切都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先天条件。

  但如何将这些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转化为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动力?围绕德孝文化做好文章,旌阳区不断创新实践。

  目前,孝泉镇每年定期开展孝文化旅游周成为旌阳区精心打造的最主要文化旅游活动之一。上九会、城隍出巡、感天大孝祭、放河灯、打清醮、漂乡、讲圣谕等民俗文化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孝泉果汁牛肉、牛排火锅、麻饼等舌尖上的美食更让人垂涎三尺;孝泉推出以“感受二十四孝安安送米,品尝地道清真牛肉全席”为主题的自驾一日游品牌旅游线路吸引了不少人气。

  孝泉,古老而愈发生机勃勃;德孝文化,成为旌阳区文旅名片更加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