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机挖出两枚迫击炮弹 或为红军一渡赤水时遗留
11月22日上午,叙永某砂石厂工人在铲沙时,发现一枚疑似炮弹的物体。第二天,砂石厂另一工人在冲洗沙粒时,又发现同样的一个物体。后经叙永公安局治安大队副大队长葛正军鉴定,确定为炮弹。但是,炮弹为什么会遗留在叙永呢?叙永县档案史志局史志股工作人员黄永红认为,很可能是红军一渡赤水河,攻打叙永县城时留下的。
挖掘机铲砂 发现两枚炮弹
11月22日上午,叙永某砂石厂工人潘科像往常一样开着挖掘机铲砂,当他在一次铲砂时,突然发现挖掘机的挖斗内有一个葫芦状的物体,还有点沉。由于物体是铁制的,担心粉碎的时候损坏机器,潘科只好把它捡起来,送到办公室。
“这个物体像葫芦,比茄子要稍大,头部大,尾部小,圆圆的。尾部有几块铁片,很多地方锈蚀严重,上有‘12’的数字。”砂厂工人李国镛回忆说,“因为之前在电视上看过,所以一眼就认出是炮弹”。对于挖出炮弹的事情,工人们都显得很淡定,因为在之前,他们已经挖出过类似的东西。
李国镛告诉华西城市读本记者,大约在三年前,他们在永宁河道龙凤乡段挖沙的时候,挖出过手榴弹。“像子弹壳形状,但比矿泉水瓶稍大。所以,这次挖出炮弹就不足为奇。”
随后,几人报了警,炮弹则被龙凤乡派出所民警送到了叙永县公安局治安大队。
原本以为事情就告一段落了,谁料第二天,砂厂的另一名工人王世虎在用水清洗砂砾时,又发现了一枚炮弹,而这枚炮弹的形状和前一天挖出的那枚一模一样。
警方鉴定 确定为迫击炮弹
“这两个物体呈葫芦状,重约3000克,表面是铁,尾部是铜,还可以看见像螺旋桨一样的尾翼,尾端有别挂装置,弹头上还有几圈凹槽。”叙永县公安局治安大队副大队长葛正军称,因炮弹外表锈损严重,无法辨认名称、产地及编号。他通过上网查询,确定是普通的迫击炮炮弹。“因为弹头个头比较小,不应该是飞机扔下来的空投炮弹。头部应该有一个尖头,可能是锈掉了。”
而对于炮弹上的“12”两个字,葛正军没查出个所以然。另外,葛正军谈到,之前叙永也曾发现了类似炮弹,但数量不多。还有人曾发现过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手榴弹,均已销毁。由于该炮弹不能进行拆除,也不具备爆炸功能,但仍具有潜在的危险性。于是,将炮弹带到了无人地区,用炮弹捆绑,引爆销毁。
炮弹从哪里来?砂石产自叙永杨武坊桥下
为何会接连两天发现炮弹呢?这些砂石又是从何而来?据李国镛介绍,这些砂是从叙永县杨武坊桥下运回砂石厂的。运回来之后,首先要对砂进行清洗,再把砂和石头分开,然后把石头粉碎,而正是因为这些工作流程,这两枚炮弹才被工人发现。
由于掩藏炮弹的砂石来自杨武坊桥下,于是华西城市读本记者赶到了挖出炮弹的地方,一探究竟。在桥下不远处,记者看到,两台挖掘机仍作业,它们不停地铲河岸的砂石,然后倒进河里清洗,再把砂从河里挖起来,装进旁边等待的货车里。
据挖掘机司机田开明介绍,前两天运往砂石厂的砂石产地并不在目前作业的地方,而在不远处的上游。而那里的砂已经挖得差不多了。“我们挖的时候,可能是河砂把炮弹盖住了,所以没看到,也不知道是我还是另一个师傅挖起来的。”
因为炮弹是运回砂石厂才被发现的,桥附近的居民基本上都不知道这里挖出了炮弹,甚至连装砂的货车司机也不知道。
各方猜测 或为解放战争遗留物
对于炮弹为什么会出现在杨武坊桥下,李国镛和他的工友分析,应该是解放战争时期留下来的。“听父亲说,当时蔡锷到过叙永,但是那时遗留炮弹的可能性不大。抗日战争时,没有炸过叙永。解放战争时期,叙永发生过战争,应该是那时留下的。”
而葛正军猜测,战争年代,叙永主要是水上运输,炮弹有可能是战争遗留。也可能是民兵训练时,不小心留下来的。
档案局分析
应是红军一渡赤水河 攻打叙永时遗留
在叙永县档案史志局史志股,经过工作人员黄永红分析,最可能是红军一渡赤水河攻打叙永时遗留下来的。在叙永县为对外宣传办公室和叙永县档案史志局联合编写的《老区叙永》一书中,红军文物里面的图片,有大大小小的迫击炮多枚,其中有几枚和所发现的炮弹,形状一模一样,就连凹槽都一样。
黄永红介绍,抗日战争时,飞机在叙永投了炮弹,但是飞机的炮弹和所发现的炮弹大小不一样。“除此之外,只有红军四渡赤水的‘第一渡’,攻打了叙永县城,投了炮弹。因此,这两枚炮弹的来源,这种可能性最大。”
为此,黄永红翻开《中央红军长征在叙永》一书,“黑泥湾战斗”那一小节,有这样一段:午后三时,三发信号弹腾空而起,攻城战斗开始了,设置在望城坡、挖断山、流沙岩上的迫击炮,连续向城内发射,击中东城公园、下桥灯杆、县政府大门和春秋祠内的敌周团部、佘照南家楼上等处……“由此可见,迫击炮曾经轰炸过叙永县城,而击中的下桥灯杆,就是现在的杨武坊桥附近。”
叶昌银 华西城市读本记者 杨建均(叙永警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