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责“蹲着等地铁”,到底谁没“教养”

01.03.2016  11:09

  我们一方面在担忧道德的滑坡,另一方面却对自身“皮袍下的‘小’”习焉不察。对此,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凛然深思。

  最近,因为一则不起眼的微博,“教养”成了热门话题。这则微博贴了一张照片,两个女孩蹲在地铁的下客区。对此,微博评论说:“我就是不明白,为何现在那么多女孩子不懂得教养?……”

  引发的舆论立场截然分为两方。赞同者有之,但反对者更众。大致意见认为,小题大做,本无关教养;微博批评别人以及公开相关照片,是没事找事,甚至倒是没有教养。

  争论之所以无法达成定论,其实往往在于双方使用的概念不统一。比如,与其盲目地参与这一网络口水战,不如先认真反思什么是“教养”。

  “教养”,按我们的一般经验,它与知识学养没有直接联系,其内涵是,经教育而形成的品德修养。它应该包括礼貌、规矩、习惯。教养的塑造,未必需要知识,可以是“家风”传统或自觉。但规矩礼貌,还不是“教养”的全部。“修养”者,需要“修”和“养”。好的教养,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对自身的要求,通过实践,达到表里如一。正如去年有新闻,国家科技最高奖得主吴良镛院士给学生作报告,尽管学生睡倒一片,但他却以92岁高龄,坚持全程站着作完报告。这便是“教养”的体现。

  教养的本质,还包括对别人的关怀和尊重。冯骥才先生曾经说过,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轻声慢语”。与君子交往,往往如沐春风,是因为有教养的人,会推己及人,努力克服自己的困难,注意营造和谐的环境。

  如果我们同意上述对教养的解释,那么,如何来看待“地铁”事件呢?

  两位蹲在下客线的女孩子(图片显示的确如此),严格地说,行为的确有不合规矩或礼节之处。比如,即便是身体不适,也可以选择不妨碍他人,同时既能缓解不适,又相对得体的行为。须知,努力克服自身困难,严于律己,本是教养的一部分。

  微博博主的初衷,是对不文明行为的抵制(根据其后续微博的解释,她之前微博中对其他类似不文明行为的揭示也可以作为验证),是不错的。但是,也需要尽到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比如,关心对方是否真的不适(据她解释不是);还有,以更委婉和不那么居高临下的方式。而如果足够委婉,也许这一次不那么“和谐”的论争,本可避免。

  作为评论者的我们,应该给予双方当事人足够的尊重。这种尊重,首先体现为对客观情况的了解。如果不作了解而率然评判,甚至是谩骂(这种情形,在这些年的网络舆论狂欢中已经屡屡出现),那么,在指责别人没有“教养”的同时,也吊诡地暴露了自身教养的不足。

  因此,如果细作分析,“教养”在当代几乎已经是奢侈品,“自由”与“个性”等当代价值,往往成为我们反对“规矩”及“教养”等传统价值的借口和理由。不能严于律己,以“自我”为主导,自然难以尊重传统,教养不足在所难免。我们一方面在担忧道德的滑坡,另一方面却对自身“皮袍下的‘小’”习焉不察。对此,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凛然深思。

  □刘志权(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