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两年挂职工作前 四川422名干部找准“牛鼻子”
我省挂职深度贫困乡镇党委副书记岗前培训结束
□王思雨本报记者刘佳
“从种植、加工到出售,杏鲍菇已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12月21日,走进成都市郫都区唐昌街道战旗村,刘利赞叹不已,该村以党建引领村民致富的新思路、新模式,对这位来自德阳、即将到离家400公里外的越西县西山乡挂任党委副书记的商贸学校老师来说,“很有启发”。
当天,在实地观摩和结业式后,我省挂职深度贫困乡镇党委副书记岗前培训结束,422名来自省直定点扶贫单位、省内对口帮扶地以及藏区彝区州县统筹选派的干部,随即奔赴全省422个深度贫困乡镇,开始为期两年的挂职工作。
3天的培训中,他们学到了什么?未来的工作中,他们又有什么打算?
精准培训 扶贫新兵有了更大信心和决心
“3天的培训,时间虽短,但收获颇丰。”培训班班长、挂任美姑县井叶特西乡党委副书记的罗锋说,专家、学者们深入细致的讲解,让他这个扶贫新兵对如何当好一名脱贫攻坚专职副书记,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力量有了更大的信心和决心。
将内容翔实的政策解读、严谨务实的扶贫策略和生动直观的现场教学、实用贴心的生活指南相结合,课程设置模块丰富、形式多样,精准到位,务实不务虚,培训受到学员们普遍欢迎。
“初到彝区,自己的首要任务是及时转换角色、找准定位,掌握吃透各项扶贫政策,了解当地民风民俗,摸清情况。”罗锋说,培训中,专家介绍了很多藏区彝区的情况,让他心里有了底。这位西南财经大学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中心讲师认为,作为专职党委副书记,必须紧紧依靠基层党组织,通过加强带头人队伍建设、严格规范基层组织生活、创新组织活动开展方式等,把所辖贫困村党组织建设成为脱贫攻坚的战斗堡垒。
抓好了产业扶贫,就牵住了深度贫困地区脱贫奔康的“牛鼻子”。培训中反复强调的内容,已成为学员们的共识。
“贫困乡镇或多或少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只要思路正确、方法对路,完全可以让资源变资产、把黄土变成金”,培训期间,挂任美姑县柳洪乡党委副书记的吉拿史特对这句话印象最深。来自美姑县委政法委的他,曾承担过驻村帮扶工作,在柳洪乡马洛村、特布觉村统一规划1200亩用地,种植洋槐树苗21万株,让贫困户坚定走特色种植的路子。他说,这次回去,“就是把这些苗子看护好、守好,探索构建‘党委(支部)+公司+农户+合作社’产销一体化的产销合作模式,开拓一条奔康致富新路子”。
精准扶贫结合自身专长因地制宜推进
如何结合自己的所学和专长,因地制宜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是学员们培训中思考得最多的问题。
通过3天的培训,来自成都市青白江区委政法委、挂任九龙县三垭彝族乡党委副书记的屈峰,已经在心里铺开一盘“抓党建促脱贫”的棋,加强带头人队伍建设、凝聚脱贫攻坚一线力量,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打造脱贫攻坚先锋队,是他即将开展的计划之一。
挂任理塘县喇嘛垭乡党委副书记的洛绒泽仁,对培训中专家提到的一个故事感触很深。康定市呷巴乡俄达门巴村最大的产业是养牛,但受草场载畜量限制,多年来没有形成产业效应。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当地政府、对口帮扶单位特别是一线干部迅速转换思路,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成功引进内地旅游龙头企业和食品加工企业,村集体以土地、草场、牲畜入股,实现了牧民变“股民”、资源变资产、牧区变景区的转变。“只要肯想办法,藏区彝区产业发展同样可以大有作为。”这位在理塘县土生土长的县交通局副局长说,喇嘛垭乡旅游资源可开发利用。
“经纬山川真扶贫,誓叫旧貌换新颜”。培训结束,挂职木里县固增乡党委副书记的陈泉材在笔记本上写下一首《行前感怀》。这位去年就活跃在木里的扶贫干部,已经做好再次投身脱贫攻坚一线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