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动力持续增强 四川工业经济“十二五”胜利收官

07.01.2016  09:34
  岁末年初,送走“十二五”收官之年2015年,“十三五”开局之年2016年迎面而来。回首“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四川工业爬坡上坎,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经受住了各种重大挑战和考验,实现了工业新跨越。

  2010年以来,我省工业领域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围绕“两个跨越”目标任务,坚持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作为工业发展的中心工作,实施调存量与扩增量并举,在发展中调结构,在调结构中促发展,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制造化,全省工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创新动力持续增强,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为全省经济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产业支撑。

  ——五年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9%,高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速5.1个百分点,在全国工业大省中名列前茅;

  ——五年间,工业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其中,电子计算机产量跃居全国第一;

  ——五年间,工业创新投入不断增长,累计完成技术改造投资2.2万亿元,规模总量持续居西部首位;

  ——五年间,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其中,营业收入超百亿的大企业大集团发展到62户,千亿企业开始露头。

  ……

   工业增长保持中高速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4·20”芦山强烈地震,“7·9”特大暴雨洪灾,增速换挡的不适与结构调整的叠加阵痛……“十二五”期间,面对多重严峻挑战,我省工业迎难而上,创下骄人业绩。

  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汉旺基地被“5·12”汶川特大地震无情损毁后,2010年5月10日,整体搬迁至德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新东汽全面竣工投产。

  2015年12月11日上午9点,由东汽研制的首台“一带一路”项目——土耳其卡拉比加(Karabiga)项目2×660MW机组1号机凝汽器及低压加热器移交业主,启程发运,也为公司争取“一带一路”市场打下了良好基础。

  五年间,东汽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领先一步发展方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辅以资本运营手段,以做优火电、做强核电、做精气电、做好风电、拓展新能源为目标,把企业建设成为多电发展、核心业务突出的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能源动力装备制造和服务提供商。天灾无情,但东汽却浴火重生,成长壮大为年工业总产值突破300亿元的中国电力设备制造业领军企业。

  “长大”的东汽是“十二五”四川工业成长的见证者。

  五年间,面对国际经济形势更加错综复杂、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严峻形势,省委、省政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实施多点多极支撑、“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创新驱动“三大发展战略”,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着力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

  2013年6月,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促进当前经济稳增长的十六条措施》,从要素保障、工业投资、市场拓展、政策落地等多方面综合施策;2015年一季度,又密集出台加强资源要素价格管理、加强和改进投资促进工作、进一步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大力开拓市场扩大四川产品销售等涉及4大方面的36条稳增长具体措施。

  多方推动换来的是工业增长持续中高速。过去三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均利润保持在2000亿元以上。

  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2014年,全省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1%,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2011年比上年增长21.6%,2012、2013年分别比上年增长15.3%和11.0%,2014年增长9.0%。2015年前三季度增长8.0%,全年工业增加值预计为1.26万亿元。“十二五”期间,预计我省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9%,高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速5.1个百分点,在工业大省中名列前茅。

  五年间,全省五大经济区竞相发展,工业总量不断增长。其中,成都经济区规模最大,川西北经济区发展最快。2014年,成都经济区工业总量稳居五大经济区首位,比2010年增长75.1%,年均增速达15.0%,总量是第二位川南经济区的2.8倍。川西北经济区增长最快,2011-2014年年均增长17.3%。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年均增长均超过14%,实现了较快发展。

  五年间,全省着力推动传统工业产业技术创新、特色发展、兼并重组、成链发展。注重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促进企业实施生产制造和市场营销流程再造,支持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新装备、新材料,对现有企业生产设施、装备、工艺条件进行改造,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质量档次。实施技改投资“倍增计划”(“十二五”投资总量比“十一五”翻一番),每年组织实施一批投资1亿元以上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提高先进产能比重。

  五年间,工业技改投资规模居西部前列,科研投入快速增长。全省企业技术改造投资每两年新增1000亿元增量,预计2015年技术改造投资达5000亿元,“十二五”技改投资总量超过2.2万亿元,规模总量持续居西部首位。2014年,我省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58家,居中西部首位;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69个。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为0.52%,增速10.6%,增速全国第一;研发内部经费支出196.0亿元,是2010年的2.2倍,年均增长22.2%。预计2015年,全省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投入达到330亿元,2010年以来年均增长15%。

  根据省统计局信息,在全省工业保持中高速增长、总量稳定扩张、企业户数及资产稳步增长、外向度不断提高的同时,全省工业企业利润、税金和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也实现了同步增长,四川工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产业结构提档升级

  现代产业优化转型

  从2015年9月起,天府汽车行业联盟主席张才林周末几乎就没休息过,他的精力全都放在即将推出的“重磅”新产品上。张才林说,四川出台了很多利好政策,他有信心将企业做大做强,以推动产业发展。

  事实上,张才林的信心来得有根有据。“十二五”时期,面对困难和挑战,四川省委、省政府始终把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工业资源型特征明显减弱,高耗能行业比重明显下降,优势产业快速增长,高技术产业占比不断提升,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加速成长,工业结构明显改善。

  高耗能行业比重明显下降。2010年以来,全省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速逐年走低,在工业中的比重逐年下降,2014年,全省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下降到25.2%,比2010年下降4.4个百分点,节能降耗的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据省经信委介绍,“十二五”前四年,我省累计对30余个行业、1637户企业的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实施了淘汰,涉及炼铁165.72万吨、炼钢产能335.2万吨、焦炭347万吨、水泥(熟料及磨机)4151.7万吨、小火电机组142.6万千瓦,关闭586余处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全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由2010年的1.996吨标煤(超过全国4.5%)降到2014年的1.385吨标煤(比全国低8.3%),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30.6%。2015年预计将再降8%以上。“十二五”期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36%左右,提前一年完成国家“十二五”工业节能目标任务。

  深入实施七大优势产业培育方案,坚持以优势产业链建链、延链、补链为重点,大力支持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有针对性地招大引强,提升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油气化工、汽车制造等先进制造业配套发展水平。

  预计2015年我省七大优势产业销售产值达到2.87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超过75%,若含软件业,占比达到80%以上),比2010年增加1.1万亿元。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销售产值达到3500亿元,比2010年增加2200亿元,计算机产量突破6000万台;汽车制造业销售产值2300亿元,比2010年增加1400亿元,整车产量将达到110万辆。

  经过几年的发展,一大批附加值较高的工业产品成为四川产业结构调整的典型代表。2014年,全省电子计算机产量达到7619万台,占全国21.7%,产量居全国第一;全省汽车产量96.3万辆,占全国产量的4.1%,是2010年的9.4倍,比重提高3.5个百分点;全省水力发电2341.3亿千瓦时,占全国总量的22.0%,是2010年的2.1倍,比重提高6.7个百分点。

  高技术产业比重不断提高。2011-2013年,全省高技术产业(制造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比重分别为11.0%、12.5%、13.5%,占比逐年提升。2014年,高技术产业(制造业)产值达到5370亿元,占全省13.8%,较2010年提高3.7个百分点。2011-2014年,全省高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0.6%,远高于工业平均增长水平。

  同时,四川把招商引资与重大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有针对性地招大引强,带动配套企业跟进发展,促进电子信息、汽车制造、油气化工、新能源等一批现代产业迅速崛起。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正在快速培育,加速成长。

   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

  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2015年11月18日,通威集团全球规模最大的5000MW太阳能晶硅电池项目在成都双流县启动建设,该项目占地1200余亩,建成后将成为全球自动化程度最高的晶硅电池工厂之一,实现约150亿元的年度销售收入。集团总裁禚玉娇说:“随着新能源板块的投产,集团销售业绩大幅度增长,预计今年新能源板块全年将达到100多亿元的销售收入,2016年将近200亿元。

  包括通威在内,以及东电、攀钢、长虹、五粮液、新希望等在内的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十二五”期间都收获了“强身健体”的效果。

  2015年,我省100强大企业大集团实现营业收入超过2.2万亿元,比2010年提高1.1万亿元;最低入选门槛达到42亿元,比2010年提高27亿元。其中,营业收入超百亿的大企业集团发展到62户,比2010年增加27户,千亿企业实现零突破。

  同时,中小企业也协调发展,据省统计局介绍,2014年,四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2010年增加1398户,年均增加350户;工业企业资产总计达38360亿元,户均资产达2.9亿元,比2010年增长81.3%,年均增长16%;工业外向度也快速提升,2014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达3182亿元,是2010年的3.7倍,年均增长38.6%。

  鸟择良木而栖。“十二五”期间,四川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为企业和其发展打造了“暖巢”,企业户数、资产都得到了稳步增长,“小巨人·成长型中小企业”达300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1000家。

  此外,在“互联网+”、跨境电商、智能制造、大数据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冲击下,我省传统的家具、家电、白酒等行业也焕发出新的活力,制造业服务化和跨界融合不断深化。部分企业开始接入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和众包研发模式,新产品研发和市场拓展能力明显增强。全友家私、长虹、剑南春等一大批企业正在深入挖掘智能制造、互联网、大数据等带来的潜在价值,取得了明显成效。

  五年间,面对国内外形势深刻复杂变化特别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困难和挑战,四川省委、省政府保持战略定力,带领省经信委、发改委、商务厅、财政厅等多个职能部门联动,或深入全省市州的主管部门和相关企业,了解问题,解决问题;或共同搭建银企对接平台、产业对接会等“桥梁”助推工业企业和产业的发展。并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基调,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将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开拓工业发展新空间、激发新动力,有力地促进了工业发展壮大,实现了新跨越,引领着新常态。

  省经信委主任陈新有表示,我省工业在经济中仍占有重要地位,工业转型升级是全省转型发展的难点和关键点。2016年是“十三五”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经济强省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全省工业将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在新兴产业的培育方面,持续推动培育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同时计划启动实施包括石墨烯在内的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展望“十三五”,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我省工业面临发展新机遇;另一方面,经济社会进入新常态,挑战和压力并存,供给侧改革任务重大,我省工业必须攻坚克难,开拓创新。

  “人间万事出艰辛”。我们相信,迎难而上,引领新常态,实现新跨越,不仅是“十二五”四川工业发展的特点,也必将成为“十三五”四川工业的走向和亮点。(记者 杜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