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民生之路 开启幸福之门
—— 攀枝花开发建设五十周年生活篇
走进金色攀枝花展览馆,在一张上世纪六十年代拍摄的照片上可以看到,烈日下,金沙江在两座大山中间穿过,山是光秃秃的,江水是浑黄的。这就是昔日的攀枝花。
在另一张近年于同一处拍摄的照片上可以看到,金沙江畔的大山郁郁葱葱,碧绿的江水奔流不息,大江两岸高楼矗立,俨然一座现代化大都市的景象。
历经50年的开发建设,攀枝花的沧桑巨变有目共睹——从“不毛之地”发展为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宜居宜业城市,攀枝花人通过不断拓展民生之路,开启了幸福之门。
从无到有
50年前,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们集结于攀西大裂谷的金沙江畔。“天当罗帐地当床,金沙江是大澡堂”“三块石头架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白天杠杠压,晚上压杠杠”……这是当时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
随着生产建设步伐的加大,攀枝花开始有了箩兜商店、席棚子书店、干打垒学校、工地医疗队、工地演出队等等,逐步满足着那个年代人们最基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1965年7月14日,我市第一家书店——新华书店成立;1966年11月10日,渡口医院(今攀枝花中心医院)建成投用,成为我市最早的综合医院……
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臭仁和、热渡口,好耍不过河门口”成为那时最流行的一句顺口溜。当时的河门口因有公园、有商场等,成为了繁华、热闹的代名词。
城市在不断地发展,民生也日渐得以改善。
1985年9月8日,本市第一个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站在大黑山建成,从此全市人民看到了图像清晰、伴音清楚的中央电视台节目;1994年9月18日,我市900兆蜂窝式移动电话首次开通;1995年6月,我市第一家农家乐——金叶度假村成立;1996年11月2日,攀枝花成为四川省第一个初级卫生保健达标城市;2003年12月6日,攀枝花飞机场——保安营机场建成通航;2005年10月18日,集中开发的第一批上规模的经济适用房小区——龙箐花园开工建设,拟安置1100户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户……这些标志着攀枝花人的物质精神生活得到进一步提高。
追补欠账
受“先生产、再生活”的影响,攀枝花在民生方面的历史欠账仍然较多。如何补上欠账?被市委市政府摆在了突出位置。
一份清单显示,2006年,我市为民办实事共计14项;2007年,惠民行动共计16项;2008年和2009年,“八大民生工程”共计8个大项173个小项;2010年,“十大民生工程”共计85项;2014年,“十大民生工程”共涉及103个分项,投入资金达39.75亿元。
从2006年为民办实事到2014年的“十大民生工程”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市委、市政府对民生改善不断加码,项目不断增加、内容不断拓展。从当初“新建经济适用房”等的具体小项拓展到“百姓安居、扶贫解困、教育助学、就业促进、道路通畅、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文化体育”等“十大民生工程”,几乎覆盖了涉及民生的各个领域。
民生工程“大餐”怎么做?老百姓说了算。2010年起,我市坚持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征集民生工程项目建议活动,采取自下而上的形式,通过报纸、网络等发布征集公告,征求基层和人民群众对民生工程的意见和建议。
经过广泛征集,2010年民生工程实施方案里新增了“文化体育”和“基础设施”两个大项,民生工程由八大项拓展到十大项。
“民生工程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广泛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注重用民主的方法推进民生工程。”市政府目标督查办有关负责人把民生工程形象地比喻为党委、政府为群众烹饪的“民生大餐”,“‘民生大餐’的消费主体是群众,‘点什么样的菜’当然由群众说了算。”
辉煌攀枝花
建市50周年特别报道
攀枝花在完成省上“规定动作”的同时,又增加了“自选动作”,通过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人民群众来信来电等渠道,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愿和呼声,及时汇总市级部门从各自工作领域里梳理出的为民办实事的项目,不断拓展和延伸民生项目内容,制定出实施方案。
资金是民生工程实施的重要保障。为了真正惠及群众,市委市政府建立和完善了民生资金保障和管理机制。同时,整合各方力量对民生项目进行强化监督,扩大群众对民生工程建设的知晓度,增加民生工程工作的透明度,并把民生工程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进行逗硬考核。
一项项民生工程的实施,让广大市民的日子越过越滋润。
期许未来
刚刚过去的2014年,10大项103个分项民生工程及省、市29件民生实事已圆满完成。
城镇新增加就业17979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959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面积95%,大病保险全面实施;基本建成保障性住房5971套,改造棚户区5488户、农村危房1599户,安置采空沉陷区居民1028人;投入扶贫资金1.44亿元,“8+8”对口援边、彝家新寨建设试点等扶贫攻坚取得实效;农产品和市民饮食用药安全得到保障……2014年,攀枝花民生满意度指数居全省第二。
今年,我市将继续推进以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民生基础设施等为主要内容的民生工程。《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5年要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推进机制,继续办好民生大事,确保完成省、市民生任务。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城镇困难群体、高校毕业生等就业工作,确保城镇新增就业1.6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5000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200人;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扩大“五险”覆盖范围;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6300套以上,完成城镇危旧房、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加强新(改)建农村民居抗震设防工作;全面推进精准扶贫,抓好边远民族地区对口帮扶,帮助困难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回眸攀枝花的民生改善轨迹,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民生工程正从“粗线条”向“精细化”拓展,从“有保障”到“更滋润”迈进。
承载着攀枝花人幸福、梦想、希望的民生之船正在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