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新创业落地生根系列报道之三:罗阳和他的旗袍工作室
服装学院的罗阳从小便沉浸于旗袍的魅力,现在他有一间自己的旗袍工作室,不大,却足以将他这个人和旗袍的独特魅力传递给周围的人。罗阳是个向往自由,看起来特立独行的大学生,他的创业不是来自于对利益的需求,对名声的喜爱,而是来自于对艺术纯粹的追求。
把想法付诸行动
在四川师范大学东校区附近的一个工作室里,传来阵阵禅香与咿咿呀呀的二胡声,推门而入,缝纫机、旗袍、中药柜、藤椅、意识流的壁画、吉他……在这个古典味极浓的房间里,记者终于见到了罗阳,1米 88大个子、莫西干发型、青布衫、佛珠手串、马丁靴……他的着装有着强烈的冲突感,却又有一番别出心裁的味道。
罗阳之前接受过校内外多家媒体的采访。他说,都是千篇一律的问题,充满了条条框框,他表示并不喜欢这样,他就只想像朋友一样围坐着聊聊天,不问收入,不谈忆苦思甜,就只说自己的旗袍。因此,记者的这次采访也变得与众不同。
从小在旗袍店里看大人做衣服的罗阳,17 岁时正式跟着师傅学做旗袍,为此,没少挨父母的骂。他说:“我从小就是那种特别有主见的人,我相信事情或者方法本没有对错,只有把想法付诸行动才能知道对错。”2012年,19岁的罗阳不顾父母的反对,坚持选择四川师大服装设计专业,他决心,一定要在这里干出点名堂。
罗阳大二时成立旗袍工作室的资金是平时做模特、发传单、当服务员攒的钱。如今,当其他同学忙着找工作时,罗阳已经有了自己的小事业。父母看到他的决心和努力后也不再反对,还热心地给罗阳出谋划策,关心他的工作室、关心他的健康,提供了很多帮助。
做纯粹的事情
2013年 3月,一套学校附近租到的空房、一台从旧货市场淘来的脚踏式缝纫机、十几套“海式”旗袍、一腔热血,罗阳的工作室正式开业了。工作室成立之初,罗阳只在微博和朋友圈做了一些推广,学校老师也帮忙做宣传,学校数字媒体学院的同学还帮助罗阳拍摄宣传片,但招牌还不够响亮,市场打不开,整整 9 个多月他没有接到一单生意,所以也就有了曾经在采访中他常说到的“老干妈配白米饭”的日子。
罗阳认为创业与创新是不可分离的,而创新不仅仅是不断创造新的东西,对市场而言,只要有需求就可以创造,在现今文化市场上,对优秀传统的坚持是一种需要,在对传统的追溯中可以创新。他说:“旗袍是有根基的,它不像现在的服装设计,不是你抄我就是我抄你,没有一个文化的根基,你做出的东西是没有故事的。我觉得衣服有时候就是承载一个人的故事。”这让记者想到书中说的“衣服是一种言语……贴身的环境——那就是衣服,我们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罗阳为别人量体裁衣,说的是自己的故事,故事里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有喝不完的美酒、有纯粹的艺术……这就是罗阳坚持做“正经的传统旗袍”的由来。
直到在 2014 年 1 月,他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单生意,渐渐地,市场打开了,罗阳独特的设计和精良的制作,成为许多客户慕名而来的原因,渐渐地,工作室步入了正轨。如今,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成都有一个旗袍做得不错的小伙子,叫“罗三”。
在罗阳看来,现代风格的东西太过商业化,为了迎合大众和追逐利益而舍弃艺术该有的本质,“为了艺术而艺术的东西太少了”他感叹到。继承传统不是守旧,罗阳是个不喜欢被限制的人,他在传统和现代的碰撞中寻找自由和灵感。因此,一间小屋、一壶清酒、一把吉他,他就这样在繁复的世间做着一名隐士,不为金钱、不为名利,只是以衣裁道,说自己的故事。
以兴趣为导向
对于“为什么当初会选择做旗袍”的问题,他给出的答案是:“我想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喜欢旗袍。”对于想要创业的同学,罗阳很真诚地给出建议:“别盲目创业,保持头脑清醒,以自己的兴趣为导向非常重要。”
兴趣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什么天赋,这和人后天生活的环境、接触到的事物有很大的关系,只有不断扩展视野,不断尝试,才会形成兴趣,并且真正地了解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通过与罗阳的谈话,我们感受到他是一个“脑袋里有东西”的人,他喜欢读书,并以这种方式扩展自己的视野。他说:“我什么书都看,如果看了之后能让我有所思考的就更喜欢了。”
对于罗阳无拘无束的做事风格,学校老师本来很不理解,但和他多次谈心后渐渐发现,这个向往自由、兴趣广泛的大男孩内心充满阳光,并执着于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他有自己独特的才能。渐渐地,老师们开始也支持他的想法,欣赏他的执着,鼓励他坚持创业,为他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有时,他对学校的规章制度不理解,老师们就耐心解释,他遇到了烦心事,老师们都细心开导。罗阳就读的服装学院老师说,有时感觉罗阳就是自己的孩子,我们都爱他呵护他,我们还舍不得放手,却慢慢发现,孩子已能徒步向前了,不过我们都是他的坚强后盾,能做的唯有让他回头时能够看到,陪伴他的老师不曾远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