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大篇幅报道我校辅导员建设风貌

29.05.2015  15:14

2015年5月28日,《教育导报》四版整版报道我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风貌与现状,讲诉了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故事,以下为报道全文。

 

编前: 辅导员”这个身份,可以说,是当今多数高校青年教师入职之初必须经历的工作岗位,也是他们完成从学生到教师身份转变后的第一个角色。在丰满的理想与骨感的现实中摇摆,这群年轻人经历着“理想国”与“为稻粱谋”间的困惑与彷徨,有的只是把这个身份当作在大学任职的跳板,而有的则在其间找到了属于新时代知识分子的独特价值。近日,记者走进了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走进这所连续3年获得全省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一等奖的学校,对这支辅导员队伍作了一次翔实的走访观察,试图通过一个个故事、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展现该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风貌与现状。

 

因志趣而工作,不只为稻粱谋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辅导员们的故事

■ 本报记者 谭曲

 

90后”辅导员的困惑与骄傲

4年前,毕业留校不久,刚上班的“90后”辅导员伍晓芸听到了这样一句话:专任教师是南瓜,职称评定节节高,越老越甜;辅导员是丝瓜,吃喝拉撒全都管,越做越空。这句话,虽然只是朋友聚会间的一句笑谈,但却在年轻的伍老师心里留下了一道不浅的“轧痕”。想一想,好不容易十年寒窗,达成所愿,成了一名光荣的大学教师,却要成为一根“空心丝瓜”,这让伍晓芸有些不安。她在心里默默对自己说:“一定要在这个岗位上,好好干。”一转眼,三四年过去了。3月26日这一天,伍晓芸迎来了自己职业生涯中的一次重要亮相。在我省第三届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的赛场上,她和来自全省高校选派的91名辅导员同场竞技。在基础理论测试、博文写作、主题班会、案例分析、主题演讲、谈心谈话6个环节中,她努力展现出日常工作中的“最佳状态”。最终,伍晓芸不负众望,凭借出色的发挥和过人的综合素质,夺得了大赛的第一名,并获得了代表四川参加全国比赛的资格。不久后,在全国分赛区比赛中,伍晓芸又取得了赛区二等级的好成绩。回校后,伍晓芸与同事们分享参赛经历。她提起当年听过的那句话,也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辅导员可以脚踏实地,投身繁琐之工作,也能仰望星空,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职业归属。”这份职业给伍晓芸带来了职业自信与职业骄傲。在采访中,她告诉记者,“辅导员工作很辛苦,但却忙碌而充实。”去年寒假前最后一周,她在办公室的电脑前写“致家长的一封信”。为了尝试更有效的家校联系,伍晓芸将学生在校学习活动的轨迹做了记录,并汇成文字变成了197封不同的书信,在春节前送到家长的手里。“虽然完成这197封信让自己头昏眼花,但是想着家长们拿到信,看到孩子们在学校一点一滴的进步,我似乎感到我的指尖敲开了一个个幸福画面。”伍晓芸感叹着说。李华的感受与伍晓芸相同,作为我省第二届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一等奖获得者,他对这个岗位也有着深厚的感情。作为一名男辅导员,他在服装学院一待就是12年,“许多个本应与家人团聚的节日都是在学校度过的。”李华说,坚守辅导员这个岗位对男教师来说尤为不易,曾有过困惑,但学生的健康成长就是对这份坚持最好的回报。“伍晓芸和李华都是我校辅导员队伍中近年涌现的优秀个案。”在学生处处长刘晓东眼中,追求比赛结果是其次,更重要的是学校在通过这样的努力向大家传递一种观念——辅导员也能实现岗位成才。“我们想通过更多这样的优秀个案,去激励和唤醒,这个群体当中的更多数。让大家聚焦这个群体,认可他们对学校作出的贡献。”刘晓东说。

 

太妈妈”这个温暖的符号

教龄23年的太扎姆是一名副教授。之前的三四年,她把自己中文系副教授的身份撇到一边,专职做着机械学院辅导员的工作,拿她自己的话说就是“当好‘太妈妈’”。“太妈妈”今年40多岁了,在年轻人扎堆的辅导员队伍中,“高龄”的她格外扎眼。2011年,来纺专任教之前,一直在四川民族学院教书。从高原来到平原,对于她来说,不仅有需要克服的海拔和环境差异,更重要的是——完成从教学骨干到一名专业辅导员的角色转换。这些年,她担任机械设计与制造2011级1班、2011级2班,机电一体化2012级1班、2012级2班,“3+2”民族学生2011级5班的辅导员工作。“在原来学校我在团委长期工作,有比较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所以做起来还比较顺手。”太扎姆告诉记者,纺专的生源复杂,不仅有单招、公招、成教生,还有“3+2”、“9+3”等学制的少数民族学生,这样的生源结构决定了辅导员工作的难度。对于少数民族学生,太扎姆利用个人优势,用心关爱他们,渐渐融入了这个群体。针对高职高专工科学生欠缺表达能力和人文文化修养的问题,她则利用自身的汉语专业优势,指导《锐音报》工作,辅导学生撰写新闻通讯稿、采集新闻图片,让学生全面提高综合素质。这几年,她所带的班级先后获得“五四红旗团支部”、“优秀班集体”等表彰。她本人也获得了四川省首届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第一名。如今,在学生们眼中,“太妈妈”已然成为了一个温暖的符号:一次,通过微信发帖,“太妈妈”了解班级同学A失恋了。长达3个月的网络交流和鼓励,使学生走出失恋阴霾;班上同学B在交通事故中逃逸后深夜来到交警大队,第一次向陌生人连连赔罪,经协商让B承担了一定的赔偿。她说服学生直面内心的懦弱,勇于承担;班级同学C父亲突然去世,家里的经济支撑倒了,她连忙联系校企合作基地,争取勤工俭学,基本解决C的生活费用,在无助时给了学生一份温暖踏实的关心。一年教师节,太扎姆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2011届学生的毕业照,上面写着一句动人的话:“送给那些年我们一起爱过的太妈妈。”每每想起这个细节,太扎姆总是会感动和满足。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她有感而发:“辅导员职业是人生重要的炼金石,要用母亲的爱与责任来诠释。爱,是一种精神;爱,更是一种责任。”不久前,太扎姆带着一丝眷恋离开了辅导员岗位,成了一名中层干部。当她以外国语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对她的称呼依然没有改变。一声声“太妈妈”,如往昔般亲切。

 

婴儿毛衣背后的故事

王劲枝有一手好毛线活,熟悉她的人几乎都知道。小孩刚出生不久就穿上了王劲枝织的小套衫,这件事情让陈雨生挺感动。王劲枝和陈雨生都是建筑学院的老师。在纺专学校2000余人的大院系中,王劲枝的身份是建筑学院党总支书记,而陈雨生则是学院9个专职辅导员之一。3年前,陈雨生毅然辞去会计工作,来到纺专当了一名辅导员。虽然比起企业工作,这里的待遇微薄,而且要从早到晚忙碌,但她还是留下来了。陈雨生觉得,这个团队里有爱,让自己感受到了“被接纳”的温暖。在采访中,她感动地告诉记者,“你知道吗?我们系里几乎每个辅导员家里生小孩,王书记都会亲手织一套衣服送给他们。”纺专在管理上对辅导员实行院系间的流动管理,这几年,建筑学院为学校输出不少这方面的能手。王劲枝心里清楚,辅导员队伍是一个学院管理的基础,把辅导员的心留住了,就等于从最关键的位置上把住了学生工作的全局。织件小毛衣,对她来说并不算什么,在她看来,那只是“一种表达感谢和祝福的方式”。但在陈雨生心里,这是一件大事,在一定程度上,它代表着学院对普通辅导员的关心和爱护。陈雨生像是言情小说里走出来的主人公。柔弱纤细的外表,让人不禁产生怜惜。她有自己管理班级的独特方法,“平时会像大姐姐一样和学生聊天、谈人生,也会自然地接受学生的各种照顾,互相帮忙不分彼此。”“他们班的学生和她相处得特别好,她也在各方面特别用心。”院办公室主任王蕾评价说。王蕾在院上分管辅导员工作,是一名资深辅导员,在陈雨生身上,她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2002年,辞去中学教师公职,作为纺专第一批外聘专职辅导员开始自己的另一段职业生涯。正是这个选择,改变了王蕾的人生轨迹。直到2009年竞聘成功,成为一位中层干部,她对这个职业的体会是:付出总有回报,要体现自身的价值,要通过努力让别人承认你的价值。“我们学院一共有24个辅导员,其中专职9个,兼职15个。9个专职辅导员除了带班外,还要各负责团总支、学生会、党支部、奖助勤贷、心理健康、新媒体、就业、教学辅助等学院常规工作。9个人当中有8个都是招聘人员,平均年龄不到30岁。”王劲枝与王蕾的想法相同,对于辅导员除了待遇留人、情感留人,还必须要以事业留人。而这样,这支队伍的稳定性与长效性才能真正发挥出来。这几年,由于管理有方,机械学院的辅导员成长很快,许多优秀的年轻老师都从学院走了出去,到了新的岗位工作。从建筑学院走出去的伍晓芸在到另一个学院前,在这里待了3年。人很得力,又是自己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王劲枝起初有些舍不得。“我在想,年轻人嘛,是应该多一些体验和经历才能更好地成长。这方面我也不能存私心,该放手时就应该放手!”王劲枝感叹。

 

让能干的人跳出来

目前,纺专有一万多名学生,专兼职辅导员130名,其中专职54人,兼职76人。“在选聘专职辅导员的过程中,学校坚持公开招聘,实施“宽口径”,充分体现“公开、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学校将辅导员的培养,纳入学校师资培训规划和人才培养计划,享受专任教师培养同等待遇。每学年上期举行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下学期则向辅导员征集论文和收集管理案例,以促进他们总结提炼在思政、日常管理、学生就业、帮扶资助等多个方面的所思所得,提升职业能力。”副校长黄诚介绍。学校完善辅导员激励机制,实行辅导员工作津贴系数是普通行政人员1.2倍的制度,辅导员收入高于校内其他同级人员收入水平。对优秀外聘辅导员实施了同待制度。在职务晋升渠道、职称评审、业务培训方面均做优先考虑,多渠道畅通辅导员职业发展道路。学校颁布了《辅导员管理办法》。对辅导员的考核,学校采取了组织考核与个人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每学年对辅导员建设进行校内总结,并对优秀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已经坚持10多年了。人事处处长崔静说,辅导员是一个大平台工作,目前,学校正在计划建立辅导员管理中心。“类似于中小学的教师‘县管校用’,把辅导员的互动交流纳入中心管理,在各院系间进行统一调配和选用。我们要起让能干的人跳出来,找到自己的舞台,并将有益的经验传递给更多同事。”崔静的想法,也得到了各院系的支持和大家的肯定。“刚刚过去的4月,对于辅导员来说是值得纪念的。全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是我省首次以这种方式对辅导员进行表彰。”在交流中,纺专一位老辅导员高兴地告诉记者。从三年前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到如今的年度人物表彰,“看得出来,政府和职能部门都在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社会与舆论氛围”,她相信“未来,这个群体定会凝聚更多有志青年,大家用情用心,让这个岗位被更多人所铭记。

 

后面的话: 纺专组织“相约20年校友返校日”活动大概有五六年了。每每有学生回来,党委书记尹析明心里总会有点小失落。尹析明在学校干了30年,唯独辅导员这个职位没有担任过。“每次看着老师身边围满了学生,大家交谈甚欢,除了替他们感到欣慰,同时也非常羡慕。”尹析明说2014年3月,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公布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进一步明确了加强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家化的建设方向和路径。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意味着辅导员不再是高校的一个工作岗位,而是一种社会职业。谈到辅导化职业化,尹析明指出,“学校要做好四方面的工作——一是人员配备上达标并加强考核;二是在金额给予充分保障;三是让全校的人都意识到辅导员岗位的重要性;四是给这些年轻人出路。”作为纺专第一届辅导员,校长夏平亲历了这些年学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他表示辅导员这岗位需要一批甘于奉献的年轻人,因志趣而工作,胸怀理想,脚踏实地。“而学校要做的就是给这批年轻人的未来,提供更多、更美好的可能。

 

链接: http://jydb.newssc.org/page/259/2015-05/28/04/2015052804_pdf.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