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国心皎洁 于敏:四川骄傲 感动中国
1月9日,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获得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于敏颁奖。 新华社记者 马占成 摄
四川在线消息(四川日报记者 张立东)2月27日20时,“央视201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两度获得四川省劳动模范称号、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于敏成为颁奖典礼上的首位感动中国人物。
由于身体原因,89岁高龄的于敏没有来到领奖台。他的儿子于辛代父亲领奖。在访谈环节,当主持人白岩松问:“当知道要把感动中国这个奖杯给爸爸的时候,他是一种什么样的反应?”于辛回答:“他觉得他已经老了,他更希望年轻人去得到这个奖项,去激励人。”
听完这个回答,白岩松向观众拜托一件事:希望大家用最热烈的掌声谢谢于老,让他听到。拜托。
尽管是儿子代为转达,这样的回答也是于敏一生“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真实写照。鉴于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有人把于敏称为“氢弹之父”,对此,于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应:“这话不科学,最主要是团结,当然我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这跟其他的同志一样,也发挥同样大的作用。”
主持人敬一丹宣读了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于敏的颁奖辞: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 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 大气初成/一句嘱托 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 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 荡涤了人心
于敏是国家的骄傲,更是四川的骄傲。
1969年11月,为了“三线”建设的需要,于敏与周光召等专家乘坐专列奔赴西南,开始了与四川的不解之缘。此后,虽然长期在北京的九院理论部工作,但由于单位的本部在四川,于敏常因工作需要赴川。1978年,于敏当选四川省科学大会先进集体代表。1980年,于敏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7月任九院副院长兼九所所长。1984年和2009年,于敏获得四川省劳动模范称号。
1993年初,于敏关注20多年的“惯性约束聚变”作为一个独立的主题,列入国家863计划,于敏任第一届主题专家组顾问。随着试验的推进和试验装置的建设,这项主要在四川绵阳开展的研究,获得于敏的亲自指导,也成为他1999年退休以后的重点关注对象。
目前,89岁高龄的于敏仍然担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以平生所学继续为祖国的核物理事业提供咨询和建议。
人物简介:
于敏,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89岁,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于敏1944年考入北京大学,195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进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60年底,开始参与科学家钱三强组织的氢弹技术理论探索。
在中国核物理的几位开创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没有留学背景的人。在氢弹的理论探索中,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克服重重困难,自主研发,解决了氢弹研制中的一系列基础问题。1967年,中国完成了氢弹核爆实验。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这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在氢弹研制过程中,于敏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成为中国氢弹研制中的关键人物。
从20世纪70年代起,于敏和其他学者一起倡导、推动加快我国的惯性约束聚变研究,并将它列入我国高技术发展计划,大大推动了我国国防科技的进步。
从60年代开始,于敏放弃了个人热爱的基础物理专业,此后30年一直隐姓埋名,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来自感动中国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