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食品安全调查报告:近八成消费者遇到问题食品
四川在线消息(四川日报记者 刘星) 3月14日,《全国食品安全调查报告》重磅出炉。记者发现,这个超过10万名消费者参与调查的报告显示,遇到食品安全问题之后,选择找商家要求退换或赔偿的占比最高,为56.70%,而19.91%的消费者在遇到问题食品后,会选择“忍气吞声,自认倒霉”。
近五分之一消费者“忍气吞声”
在去年10月1日《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之后,四川、黑龙江等省和成都、深圳等市的消费者协会(消委会、消保委),与相关媒体和商家共同开展了“全国食品安全大调查”活动。调查历时四个多月,多达133225名消费者踊跃参与。
调查显示,在遇到这些食品安全问题之后,选择找商家要求退换或赔偿的占比最高,为56.70%,向行政部门或消协投诉的,占比17.81%;直接联系生产厂家的则较少,仅为4.29%。这就要求食品销售者要严格落实“首问负责制”,不要推诿责任,力争将消费纠纷解决在这一环节;调查还发现,仍有19.91%的消费者在遇到问题食品后,会选择“忍气吞声,自认倒霉”,这就要求消费者要强化维权意识,勇于维权,不让不法商家逍遥法外。
51.25%消费者认为食品安全问题很多
报告显示,在对我国食品安全形势的总体看法方面,51.25%的消费者持悲观态度,认为问题很多,并表示担忧;33.07%的消费者则持相对乐观的态度,表示“有些问题,但可以解决”;还有15.62%的消费者更为积极乐观,认为形势正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超7成消费者认为应“严格执法,加大监管力度”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呢?调查发现,选择“严格执法,加大监管力度”的最多,占被调查者的74.88%;排在第二位的是“食品生产经营者诚信自律,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生产经营”,占比为71.09%;选择“强化法律责任,加大惩罚力度”、“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加强食品检验工作”、“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标准”、“加强宣传教育,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增强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等五项的,也占到了被调查者的六成多。这也说明,消费者信心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执法监管部门加大监管处罚力度和生产经营者严格依法生产经营。
近八成消费者遇到过食品安全问题
报告还显示:四成多消费者不细看食品标签及说明;79.46%的消费者表示对食品安全问题“遇到过,但较少”;六成多消费者遇到过食品生产日期、保质期不易辨识的情况;六成多消费者认为食品生产加工环节最易出问题;六成多消费者对新的《食品安全法》知之甚少;很多消费者对新《食品安全法》能否落到实处持怀疑态度;七成多消费者认为只有严格执法、加大监管力度,才能提高消费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