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去尘埃 荔枝古道有望重现真身

13.03.2015  14:23

古道旁的魁字。

宣汉浪洋寺摩崖石刻前的石狮。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诗人杜牧的千古名句,让险峻的出川蜀道——荔枝道,平添了几分浪漫色彩。千百年后,这条几乎已被历史湮灭的古道,又重回人们视线:2014年6月,荔枝道与米仓道一起,被四川纳入蜀道申报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的范围。而2012年,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蜀道仅有金牛道广元段。

  2015年3月7日至11日,来自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的近20名考古及历史学家,一起踏上荔枝道的考古之路。专家们将评估万源、宣汉境内现存古道等遗存的价值,并为后期蜀道申遗提出专业意见。因诗而闻名的荔枝古道,有望在未来显现出更清晰、更完整的身姿。

  多段古道散落大巴山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已经让荔枝道不再可能以完整的形态出现。但大巴山深处散落的古道、古桥、栈道孔等遗存,诉说着古道昔日的辉煌。

  3月9日,万源市石塘乡通天观。专家一行手脚并用在山梁上爬行十几分钟,一条被荒草掩盖的青石板路出现在眼前。“这显然是一条古道。”从事中国交通考古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子今说。在险处不足1米的古道上,他带头健步如飞,急欲寻找佐证。

  惊喜很快出现。行至通天观峰顶,一个高约1.8米巨大“”字龙飞凤舞地刻在一块巨石上。在“”字下方不远处,一处摩崖石刻,记载了修路之事,题记显示为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所刻。王子今说,“这至少说明此路在明朝就有了。

  这样的古路,在万源和宣汉两地有好几段。

  万源的化米梁仁斋公古道上,古代官方驿道的身影隐约可辨——年代久远的石板路已凹凸不平,但有的石板上仍能辨出圆形柱洞和浅浅的条形石槽。当地百姓说,石槽是古代喂马的饮马槽。石槽不远处还有7个柱洞,据说只有1个是用来拴马,其余6个便是搭建简易驿店插支架用的。

  在鸡公寨的一条古道上,还保存着用大条石砌成的“拦马墙”。当地村民介绍,这些条石就相当于现在高速公路旁的路桩,目的就是避免快速行进的驿马一不小心冲下悬崖。而蜀道之难,在这些古道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古道大多狭窄、陡峭。宣汉县聂家岩的一段古道,部分路段已经倾斜到五六十度。

  在大巴山深处,不时可见修于清朝乾隆、光绪年间的石拱桥。当地人说,这些拱桥都是为连接古大路而修建的。为感念出资人的功德,如今不少拱桥边、古道旁,都有保存完好的功德碑。

  唐宋遗存暗合荔枝道走向

  相传,荔枝道是唐玄宗为给贵妃运送荔枝,专门从当时的涪州(今涪陵)翻越大巴山、秦岭至长安修的一条道路。然而在尚未有考古发现为证的情况下,这些古道就是当年给杨贵妃送过鲜果的荔枝道吗?

  专家们认为,万源、宣汉境内现存的好几处唐宋时期的碑刻题记以及摩崖石刻,极可能就是当年荔枝道沿线的文化遗存。如果能再寻找到足够点位,就能勾勒出荔枝道的清晰走向。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李华瑞说,给杨贵妃送荔枝的荔枝道究竟源自哪里?一直有福建、涪陵、岭南等不同的说法。但从他的研究来看,“至少在宋代,大家一致认为荔枝道的路线就是从今涪陵跨大巴山至长安。

  那这条古道在大巴山深处,究竟通过哪些地方呢?

  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郭声波教授认为,结合此次考察中发现的唐宋时期碑记题记以及石刻,荔枝道从万源市现存古道的西线通过可能性非常大。因为这些遗存恰好可以连成一条线,且遗存密集、年代久远。

  顺着这条线路,大山深处还悄悄保留着荔枝道绵延生命力的证据。

  在万源石窝乡苏家岩,一片刻于宋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的阴刻楷书,成为国内惟一发现最早记述种茶的摩崖石刻。拨开杂乱荆棘,钻进茂盛的竹林,一幅刻在巨石上的《紫云坪植茗灵园记》出现在眼前。专家们识读后发现,这篇石刻,记述的竟然是宋代王氏兄弟,得福建建溪的绿茗,后到万源种植。12年以后,发现移植过来的茶叶仍然根繁叶茂,于是“刻石以为记”。这片石刻,成为此地古道曾经作为出川通道的重要物证。

  而在庙垭乡的嘉佑寺,仅存的一处正殿也让专家们如获至宝。从碑文可知这座寺庙始建于宋代、明代又重新修缮过。在当时,庙宇一般都修建于交通要道旁,因此它也成为荔枝道可能从此通过的有力证据。

  5天考察,马不停蹄。古道、古桥、古建、古墓葬之外,专家们还发现“三官场”、“库楼湾”、“铁炉坝”等古地名沿用至今。在三官场外的一处村落,年长的村民说,当地曾有童谣相传,“上了鸡公寨,梨子在不在?进了竹筒沟,梨子谨防丢;过了化米梁,梨子才稳当。”而“梨子”,极可能就是百姓对“荔枝”的误读。这些鲜活的非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文化遗产保护专员、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杜晓帆看来,“能够丰富蜀道申遗内涵!